汉书新注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统母

统母历法标目之一它是推算日月躔离的原则本志标目有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木世经等七项三统历谱以统和纪为基本统是推算门月的躔离纪是推算五星的见伏统和纪又各有母术之别母是讲立法的原则术是讲推算的方法故有统母纪母统术纪术的名称

日法八十一元始黄钟初九自乘一龠之数得日法

日法一日八十一分三统历之本母三统历一个朔望月为日

闰法十九因为章岁合天地终数得闰法

闰法三统历以十九年为一章即冬至和朔旦连续两次同日相合的周期一回归年为日十九年为235月每年十二个月十九年则是235=19×12+7就是在十九年中要安排七个闰月才能使月份与季节保持相对固定的关系因此一章也是闰月设置的周期

统法千五百三十九以闰法乘日法得统法

元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参(三)统法得元法

会数四十七参(三)天九两地十得会数

章月二百三十五五位乘会数得章月

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推大衍象得月法

通法五百九十八四分月法得通法

中法十四万五百三十以章月乘通法得中法

周天五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以章月乘月法得周天

岁中十二以三统乘四时得岁中

月周二百五十四以章月加闰法得月周

朔望之会百三十五参(三)天数二十五两地数三十得朔望之会

会月六千三百四十五以会数乘朔望之会得会月

统月万九千三十五参(三)会月得统月

元月五万七千一百五参(三)统月得元月

章中二百二十八以闰法乘岁中得章中

统中万八千四百六十八以日法乘章中得统中

元中五万五千四百四参(三)统中得元中

策余八千八十什乘元中以减周天得策余

周至五十七参(三)闰法得周至

这里参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三统历一些名词的内容列之于下

一朔望月 (朔实)

一回归年 (岁实)

日 法 81

闰 法(章) 19

统 法 1539(=81×19)

元 法 4617(=1539×3)

会 数 47(=235÷5)

章 月 235(=12×19+7)

月 法 2392(=29×81+43)(朔策)

通 法 598(=2392÷4)

中 法 140530(=598×235)

周 天 562120(=2392×235or365×1539+385)

岁 中 12(3×4)

月 周 254(=235+19)

朔望之会 135(25×3+30×2)

会 月 6345(=135×47)

统 月 19035(=6345×3)

元 月 57105(=19035×3)

章 中 228(=19×12)

统 中 18468(=228×81)

元 中 55404(=18468×3)

策 余 8080(=562120-55404×10or5×1539+385)

周 至 57(=19×3 or 228÷4)

纪母

这是推算五星见伏的原则

木金相乘为十二是为岁星小周小周乘为千七百二十八是为岁星岁数

木金相乘为十二李锐曰“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三四一十二岁星即木星古人发现木星大约十二年绕天一周小周乘策云云李锐曰“十二乘百四十四得千七百二十八

见中分二万七百三十六

积中十三中余百五十七

见中法千五百八十三见数也

见闰分万二千九十六

积月十三月余万五千七十九

见月法三万七十七

见中日法七百三十万八千七百一十一

见月日法二百四十三万六千二百三十七

这里参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三统历有关岁星一些名词的内容列之于下

一见(会合周期)

年平均运动 次

岁数(=小周×坤策)1728(=12×144)

见中分(=1728岁之中气)20736(=1728×12)

  

见闰分(=岁数所积之闰分)12096(=7×1728)

  

见见中日法7308711

月日法2436237(=30077×81)

金火相乘为八又以火乘之为十六而小复小复乘为三千四百五十六是为太白岁数

金星即太白星是全天最亮的星属地内行星故有时为晨星(启明星)有时为昏星(长庚垦)李锐曰“地以四生金二生火二四如八二八一十六”小复指太白(即金星)的会合周期小复乘李锐曰“十六乘二百一十六得三千四百五十六

见中分四万一千四百七十二

积中十九中余四百一十三

晨见二千一百六十一复数

复数李锐曰“一晨见一夕见为一复凡三千四百五十六年有晨见二千一百六十一夕见二千一百六十一也

见闰分二万四千一百九十二

积月十九月余三万二千三十九

见月法四万一千五十九

晨中分二万三千三百二十八

积中十中余千七百一十八(“十”一作“七”)

夕中分万八千一百四十四

积中八中余八百五十六

晨闰分万三千六百八

积月十一月余五千一百九十一

夕闰分万五百八十四

积月八月余二万六千八百四十八

见中日法九百九十七万七千三百三十七

见月日法三百三十二万五千七百七十九

这里参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三统历有关太白星一些名词的内容列之于下

一 复(会合周期) 584日

岁 数 3456

见中分 41472(=3456×12)

  

见闰分 24192(=3456×7)

  

土木相乘而合经纬为三十是为镇星小周小周乘为四千三百二十是为镇星岁数

土星即镇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与木星同属巨行星李锐曰“天以五生土三生木三五一十五倍之为三十小周乘镇星一见三百七十七日有奇一周天不满三十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约29.5年) 镇星岁数李锐曰“三十乘一百四十四得四千三百二十

见中分五万一千八百四十

积中十二中余千七百四十

见中法四千一百七十五见数也

见闰分三万二百四十

积月十二月余六万三千三百

见月法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

见中日法千九百二十七万五千九百七十五

见月日法六百四十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五

这里参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三统历有关镇星一些名词的内容列之于下

火经特成故二岁而过初三十二过初为六十四岁而小周小周乘则太阳大周为万三千八百二十四岁是为荧惑岁数

火星即荧惑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公转周期约687天将近二年六十四年当是三十四周有奇小周乘策等句李锐曰“六十四乘二百一十六得万三千八百二十四

见中分十六万五千八百八十八

积中二十五中余四千一百六十三

见中法六千四百六十九见数也

见闰分九万六千七百六十八

积月二十六月余五万二千九百五十四

见月法十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一(“二千”一作“一千”)

见中日法二千九百八十六万七千三百七十三

见月日法九百九十五万五千七百九十一

这里参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三统历有关荧惑一些名词的内容列之于下

水经特成故一岁而及初六十四及初而小复小复乘则大阴大周为九千二百一十六岁是为辰星岁数

水星即辰星太阳系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公转周期为88天李锐曰“天以一生水小复乘坤策等句李锐曰“六十四乘百四十四得九千二百一十六

见中分十一万五百九十二

积中三中余三万二千四百六十九

见中法二万九千四十一复数也

见闰分六万四千五百一十二

积月三月余五十一万四百二十三

见月法五十五万一千七百七十九

晨中分六万二千二百八

积中二中余四千一百二十六

夕中分四万八千三百八十四

积中一中余万九千三百四十三

晨闰分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八

积月二月余十一万四千六百八十二

夕闰分二万八千二百二十四

积月一月余三十九万五千七百四十一

见中日法一亿三千四百八万二千二百九十七

见月日法四千四百六十九万四千九十九

这里参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三统历有关辰星一些名词的内容列之于下

  

合太阴太阳之岁数而中分之各万一千五百二十阳施其气阴成其物

合太阴太阳之岁数而中分之李锐曰“太阴岁数即辰星岁数九千二百一十六也太阳岁数即荧惑岁数万三千八百二十四也并之得二万三千四十半之得万一千五百二十”以星行率减岁数余则见数也

以星行率减岁数余则见数李锐曰“星谓木土三星行率见下五步土行率皆百四十五火行率七千三百五十五星行率减岁数为见数者岁数为日行周数行率为星行周数于日行周数内减去星行周数余为星行去日周数即见数也”东九西七乘岁数并九七为法得一水晨夕岁数

东九西七七岁数等句钱大昕曰“金水晨见伏在东方夕见伏在西方约其率则晨见十六分之九()夕见十六分之七()故以九乘岁数十六除之得一则晨岁数也以七乘岁数十六除之得一则夕岁数也依法求得太白晨岁数一千九百四十四夕岁数一千五百二十二辰星晨岁数五千一百八十四夕岁数四千三十二

以岁中乘岁数是为星见中分

星见数是为见中法

以岁闰乘岁数是为星见闰分

以章岁乘见数是为见月法

以元法乘见数是为见中日法

以统法乘见数是为见月日法

五步

五步这是实测五星以验证立法是否正确这里参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移录其所制两表于下

第一表

     

第二表

     

   

晨始见去日半次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二十一日始留二十五日而旋日行七分度一八十四日复留二十四日三分而旋复顺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一十一日有百八十二万八千三百六十二分而伏凡见三百六十五日有百八十二万八千三百六十五分除逆定行星三十度百六十六万一千二百八十六分凡见一岁行一次而后伏日行不盈十一分度一伏三十三日三百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七分行星三度百六十七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一作“三”)分一见三百九十八日五百一十六万三千一百二分行星三十三度三百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七分通其率故曰日行千七百二十八分度之百四十五

晨始见去日半次日行二分度一六日始留八日而旋始顺日行四十六分度三十三四十六日日行一度九十二分度十五百八十四日而伏凡见二百四十四日除逆定行星二百四十四度日行一度九十二分度三十三有奇伏八十三日行星百一十三度四百三十六万五千二百二十分凡晨见伏三百二十七日行星三百五十七度四百三十六万五千二百二十分夕始见去日半次日行一度九十二分度十五百八十一日百七分日四十五日行四十六分度三(一作“四”)十三四十六日始留七日百七分日六十二分而旋日行二(一作“三”)分度一六日而伏凡见二百四十一日除逆定行星二百四十一度日行八分度七有奇伏十六(一作“六十”)日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二分行星十四度三百六万九千八百六十八分一凡夕见伏二百五十七日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二(一作“一”)分行星二百二十六度六百九十万七千四百六十九分一复五百八十四日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二分行星亦如之故曰日行一度

晨始见去日半次日行十五分度一八十七日始留三十四日而旋日行八十一分度五百一日复留三十三日八十六万二千四百五十五分而旋复顺日行十五分度一八十五日而伏凡见三百四十日八十六万二千四百五十五分除逆定(一多“余”字)行星五度四百四十七万三千九百三十分日行不盈十五分度三三十七日千七百一十七万一百七十分行星七度八百七十三万六千五百七十分一见三百七十七日千八百三万二千六百二十五分行星十二度千三百二十一万五百分通其率故曰日行四千三百二十分度之百四十五

晨始见去日半次日行九十二分度五十三二百七十六日始留十日而旋日行六十二分度十七六十二日复留十日而旋复顺日行九十二分度五十三二百七十六日而伏凡见六百三十四日除逆定行星三百一度日行不盈九十二分度七十三伏百四十六日千五百六十八万九千七百分行星百一十四度八百二十一万八千五分一见七百八十日千五百六十八万九千七百分凡行星四百一十五度八百二十一万八千五分通其率故曰日行万三千八百二十四分度之七千三百五十五

晨始见去日半次日行二度一日始留二日而旋日行七分度六(一多“十”字)七日日行一度三分度一(一多“一”字)十八日而伏凡见二十八日除逆定行星二十八度日行一度九分度七有奇三十七日一亿二千二百二万九千六百五分行星六十八度四千六百六十一万一百二十八分凡晨见六十五日一亿二千二百二万九千六百五分行垦九十六度四千六百六十一万一百二十八分夕始见去日半次日行一度三分度一十六日二分日一日行七分度六七(一作“十”)日一日二分日一而旋日行二度一日而伏凡见二十六日除逆定行星二十六度日行十五分度四有奇二十四行星六度五千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二十分凡夕见伏五十日行星十九度七千五百四十一万九千四百七十六分一复百一十五日一亿二千二百二万九千六百五分行星亦如之故曰日行一度

统术

统术这是推算日月躔离的方法

推日月元统置太极上元以来外所求年盈元法除之余不盈统者则天统甲子以来年数也盈统除之余则地统甲辰以来年数也又盈统除之余则人统甲申以来年数也各以其统首日为纪

外所求年谓不计所求年除之谓除去之李锐曰“上元之首甲子夜半合朔冬至日月如合壁盈元法则事事俱如上元故须除去之余不盈统钱大昕曰“不盈统‘统’当作‘元’”李锐曰“元余不盈统为入甲子统统首曰即甲子甲辰甲申

推天正以章月乘入统岁数盈章岁得一名曰积月不盈者名曰闰余闰余十二以上岁有闰求地正加积月一求人正加二

求地正求人正等句李锐曰“上元起天正故求地正人正当加

推正月朔以月法乘积月盈日法得一名曰积日不盈者名曰小余小余三十八以上其月大积日盈六十除之不盈者名曰大余数以统首日起算外则朔日也求其次月加大余二十九小余四十三小余盈日法得一从大余数除如法求弦加大余七小余三十一求望倍弦

积日盈六十除之李锐曰“日名六十而周故盈六十除之

数从统首日起算外李锐曰“如大余五数从天统甲子起一甲子二乙丑三丙寅四丁卯五戊辰算外得己巳数除如法钱大昕曰“大余满六十除之如上法求弦等句李锐曰“以日法除通法得大余七小余三十一求望倍弦李锐曰“求望加大余十四小余六十二

推闰余所在以十二乘闰余加七得一盈章中数所得起冬至算外则中至终闰盈中气在朔若二日则前月闰也

前月闰李锐曰“无中气者为闰月中气在朔或二日则前月无中气故前月闰

推冬至以策余乘入统岁数盈统法得一名曰大余不盈者名曰小余除数如法则所求冬至日也

求八节加大余四十五小余千一十求二十四气三其小余加大余十五小余千一十

八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大余小余等句李锐曰“置周天以八节除之得七万二百六十五如统法而一得大余四十五小余千一十三其小余谓三倍其小余

推中部二十四气皆以元为法

疑“节”之讹(钱大昕说)以元为法李锐曰“置周天以二十四气除之得二万三千四百二十一二十四分之十六约为三之二以三通分内子得七万二百六十三亦以三通法为无法除之得大余十五小余千一十故曰‘以元为法’

推五行其四行各七十三日统法分之七十七中央各十八日统法分之四百四冬至后中央二十七日六百六分

四行指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不数中央土)中央指土行

推合晨(辰)所在星置积日以统法乘之以十九乘小余而并之盈周天除去之不盈者令盈统法得一度数起牵牛算外则合晨(辰)所入星度也

合辰日月相会一般指阴历每月初一

推其日夜半所在星以章岁乘月小余以减合晨(辰)度小余不足者破全度

月小余为夜半至合朔加时之日分即为夜半至合朔加时日所行之度分故以减合辰度得夜半所在里(李锐说)小余不足者破全度李锐曰“‘小余不足’谓合辰度小余不足减章岁乘月小余之数‘破全度’者去合辰度一下加统法而后减之

推其月夜半所在星以月周乘月小余盈统法得一度以减合晨(辰)度

以月周乘月小余等句李锐曰“日日行一度日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各以十九通之日得十九即章岁月得二百五十四即月周求日以章岁乘小余故求月以月周乘小余盈统法为度所得力夜半至合朔加时月所行之度及余

推诸加时以十二乘小余为实各盈分母为法数起于子算外则所加辰也

加时等句李锐曰“分母为日分率十二为时率小余为所有日分而今有之得所求时数加辰即加时

推月食置会余岁积月以二十三乘之盈百三十五除之不盈者加二十三得一月盈百三十五数所得起其正算外则食月也加时在望日冲辰

月食在望日时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中间月球没入地球影锥便发生月食据统计每世纪平均发生月全食70次月偏食84次

置会余岁积月李锐曰“置入统岁盈会岁五百一十二除之不盈者会余岁也以章月乘之盈章岁得一为积月今案三统不见会岁之数当计入统以来积月盈会月除去之余即会余岁积月也以二十三乘之等句李锐曰“百三十五为月率二十三为食率置积月数而今有之得积食不盈者等句李锐曰“不盈者食余也积月以二十三乘故每加二十三得一月加满百三十五则得一食起其正者如前推天正则起天正地正则起正也加时在望日冲辰李锐曰“加时月食所加时也如日加子而望则食在午故曰‘在望日冲辰’

纪术

这是推算五星见伏的方法

推五星见复置太极上元以来尽所求年乘大统见复数盈岁数得一则定见复数也不盈者名曰见复余见复余盈其见复数一以上见在往年倍一以上又在前往年不盈者在今年也

尽所求年所求年亦置一算(李锐说)大统宋祁曰“景本‘大统’作‘大终’见复数李锐曰“岁数为所有率见复数为所求率上元以来年为所有数而今有之得积见复数见复余盈其见复数李锐曰“所求年以见复数乘则每岁得一见复数故每一见复数为一年岁星太白镇星岁数其在见复数巳上故有见往年者荧惑岁数在其见数倍一以上故有见在前往年者辰星岁数少于复数无见在往年之事

推星所在见中次以见中分乘定见复数盈见中法得一则积中也不盈者名曰中余以元中除积中余则中元余也以章中除之余则入章中数也以十二除之余则星见中次也中数从冬至起次数从星纪起算外则星所见中次也

积中李锐曰“见中法为见率见中分为中率置定见复数而今有之得积中星见中次李锐曰“累以元中章中十二除去之者去其重叠也下据中元余推至日故须先以元中除之以章中除之者下推见月以章月除月元余故此亦先以章中除之其实以十二除中元余余即为星见中次一岁十二中周天十二次其数同故曰中次

推星见月以闰分乘定见复数以章岁乘中余从之盈见月法得一并积中则积月也不盈者名曰月余以元月除积月余名曰月元余以章月除月元余则入章月数也以十二除之至有闰之岁除十三入章三岁一闰六岁二闰九岁三闰十一岁四闰十四岁五闰十七岁六闻十九岁七闰不盈者数起于天正算外则星所见月也

从之与“并之”同义三岁一闰李锐曰“以闰分七乘三岁得二十一以十九除之得一闰”以下算法同

推至日以中法乘中元余盈元法得一名曰积日不盈者名曰小余小余盈二千五百九十七以上中大数除积日如法算外则冬至也

推至日李锐曰此推星所见中日云‘至日’者举冬至为例也积日李锐曰“以元法为中率中法为日率中元余为中数而今有之得日数中大李锐曰“一中小余元法分之二千二十若小余盈二千五百九十七则并二千二十满元法成日故中大数除积月如法李锐曰“此以中元余求积日当数从元首甲子起除谓六十除去之

推朔日以月法乘月元余盈日法得一名曰积日余名曰小余小余三十八以上月大数除积日如法算外则星见月朔日也

朔日月球与太阳的黄经差为0°的时刻这时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月相呈为“新月”阴历的定朔要求定在每月初一李锐曰“此与推天正术同数除积日如法李锐曰“亦数从甲子起

推入中次日度数以中法乘中余以见中法乘其小余并之盈见中日法得一则入中日入次度数也中以至日数次以次初数算外则星所见及日所在度数也求夕在日后十五度

及日当作“日及”(钱大昕说)

推入月日数以月法乘月余以见月法乘其小余并之盈见月日法得一则入月日数也并之大余数除如法则见日也

并之大余李锐曰“并之大余并朔日大余也此亦可数起朔日入中日亦可并至日大余互文也

推后见中加积中于中元余加后中余于中余盈其法得一从中元余除数如法则后见中也

加积中等句李锐曰“岁星加积中十三中余百五十七它皆仿此后见中钱大昕曰“统母之积中中余一见所历之中气及余分也以加先所推之中元余及中余中余满见中法从中元余如法命之即后见中

推后见月加积月于月元余加后月余于月余盈其法得一从月元余除数如法则后见月也

加积月等句李锐曰“岁星加积月十三月余万五千七十九它仿此后见月钱大昕曰“统母之积月月余即一见所历之月及余分也以转加先所推月元余及月余即后见月

推至日及入中次度数如上法

中次度数当作“中次日度数

推朔日及入月数如上法

入月数当作“入月日数”

推晨(辰)见加夕夕见加晨(辰)皆如上法

推五步置始见以来日数至所求日各以其行度数乘之其星若日有分者分子乘全为实分母为法其两有分者分母分度数乘全分子从之令相乘为实分母相乘为法实如法得一名曰积度数起星初见所在宿度算外则星所在宿度也

求日等句李锐曰“日度两无分者直相乘之为积度如水辰见日行二度一日但以一二相乘得二为积度也若日有分者等句李锐曰“子有所乘母当报除也如木始见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二十一日此星有分也以分子二乘全百二十一得二百四十二为实分母十一为法得二十二为积度日有分仿此分度数此三字衍(李锐说)积度等句钱大昕曰“五纬在天各有本行其日数与行度皆不等以通率求之仅能约其一见所行之中数今欲求每日星实行在某度分应从始见以来起算各以其行度数乘积日其行度有分者以分子乘日数分满其母得一度以加星始见日所在度满三百六十五去之并余(当作‘除’)斗分分少破全度如法命之即星所在度也逆顺母不同以当行之母乘故分如母而一当行分也留者承前逆则减之”又曰“其星日两有分者以通分之法御之术以分母相乘为法又各以分母乘全数分子从之两数相乘为实实如法而一命为积度也

岁术

岁木推算岁星的位置以纪年

推岁所在置上元以来外所求年盈岁数除去之不盈者以百四十五乘之以百四十四为法如法得一名曰积次不盈者名曰次余积次盈十二除去之不盈者名曰定次数从星纪起算尽之外则所在次也欲如大岁以六十除积次余不盈者数从丙子起算尽之外则太岁日也

岁星即木星古人发现此星大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将一周天分成十二等分称“十二次”此星一年在一次故又可根据此星所在位置来纪年缘此人们称木星为”岁星”简称“岁”积次等句李锐曰“以百四卜四为年率百四十五为次率不盈者为年数而今有之得积次凡千七百二十八年岁星行百四十五周以周天下十二次乘之得千七百四十次则为千七百二十八年星行千七百四十次也两数求等得十二以约年数得百四十四为年率以约次数得百四十五为次卒岁星大率一岁移一辰今百四十四年行百四十五次是一岁行一次外又超一辰计千七百二十八年超十二辰而一周也积次盈十二除去之李锐曰“十二次一周夭故去之星纪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丑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斗宿和牛宿太岁曰钱大昕曰“‘日’字误当云‘太岁所在’”王引之曰“‘日’字不误‘日’下盖脱‘辰’字日辰谓十日十二辰也纪岁必以日辰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故谓之太岁日辰……上文曰‘数从丙子起’丙子即太岁所在之日辰”李锐曰“‘太岁日’者如太初元年太岁在丙子则其年丙子日为太岁日郑注周礼若今历日太岁在某月某日某甲是后汉有太岁日也”三说各言之成理难定优劣

赢缩传曰“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奴)周楚恶之”五星之赢缩不是过也过次者殃大过舍者灾小不过者亡(无)咎次度六物者岁时日月星辰也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

赢缩进退天文志超舍为赢退舍为缩五星之赢缩等句此论五星之赢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梓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语据梓慎推算此年岁星应在星纪而观察到实在玄枵故云淫(过)于玄枵他以为天时不正当有灾次度李锐曰“此二字衍”此说疑误六物者等句钱大昕曰“数字衍辰者钱大昕曰“此论次度与辰为一物也以列宿所在言之谓之次以日月所会言之谓之辰春秋传士文伯语释之

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终于婺女七度

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于夏为十二月商为正月周为二月终于危十五度

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今曰雨水于夏为正月商为二月周为三月终于奎四度

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今曰惊蛰中娄四度春分于夏为二月商为三月周为四月终于胃六度

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昂八度清明今曰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于毕十一度

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于夏为四月商为五月周为六月终于井十五度

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于夏为五月商为六月周为七月终于柳八度

鹑火初柳九度小暑中张三度大暑于夏为六月商为七月周为八月终于张十七度

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处暑于夏为七月商为八月周为九月终于轸十一度

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中角十度秋分于夏为八月商为九月周为十月终于氏四度

大火初氐五度寒露中房五度霜降于夏为九月商为十月周为十一月终于尾九度

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于夏为十月商为十一月周为十二月终于斗十一度

这里参考能田忠亮的研究成果汉志与注家有关十二次二十八宿二十四气的关系及度数列表于下

角十二亢九氏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

齐召南曰“案此洛下闳所度星度祗据赤道唐志详言之其黄道度数自续志始载然后世历家疏密不一惟黄道度较赤道为易差

东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

斗二十六钱大昕曰“此下当有‘三百八十五分六字”贾逵云“太初历斗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姜岌云“三统以千五百三十九分之三百八十五为斗分盖周天以牵牛起算终于南斗二十六度所有零分归于斗度之未故曰斗分此斗分字当是分注后人传写失之”李锐曰“四分以后各术一周全度外不成度之分名曰斗分三统统母无斗分之目术中亦不见其求度数起牛初出余分三百八十五亦当在斗末也

北九十八度

北九十八度钱大昕曰“此下当有‘三百八十五分'六字

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

西八十度

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

南百一十二度

九章岁为百七十一岁而九道小终九终千五百三十九岁而大终三终而与元终进退于牵牛之前四度五分九会阳以九终故日有九道阴兼而成之故月有十九道阳名成功故九会而终四营而成易故四岁中余一四章而朔余一为篇首八十一章而终一统

三终而与元终李光地曰甲子者日名之始必气朔肇于此日乃得历本故初统而得甲子次统而得甲辰三统而得甲申三统既尽复置甲子朔夜半冬至九会而终钱大昕曰“会岁五百十三九之得四千六百一十七即无法四岁中余一钱大昕曰“每岁三百六十五日千五百三十九分日之三百八十五四岁凡千四百六十日千五百四十分满分母复得一日仍余一数”四章而朔余一钱大昕曰“每章六千九百三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六十一四章凡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日仍余八十一分日之一

甲子元首汉太初元年辛酉十九己未二十八丁巳三十七乙卯四十六壬子五十五庚戌六十四戊申七十三丙午

甲子元首自此而下为二统二百四十三章各章首(前年十一月朔冬至)的日名辛酉钱大昕曰“甲子统内第十章首朔旦冬至之日也以下仿此

甲辰二统辛丑己亥丁酉乙未壬辰庚寅戊子丙戌

甲辰二统钱大昕曰“一辛丑钱大昕曰“十己亥钱大昕曰“十九丁酉钱大昕曰“二十八乙未钱大昕曰“三十七壬辰钱大昕曰“四十六庚寅钱大昕曰“五十五戊子钱大昕曰“六十四丙戌钱大昕曰“七十三

甲申三统辛巳己卯丁丑文王四十二年乙亥微二十六年壬申庚午戊辰丙寅愍二十二年

甲申三统钱大昕曰“一辛已钱大昕曰“十已卯钱大昕曰“十九丁丑钱大昕曰“二十八乙亥钱大昕曰“鲁微公也三十七壬申钱大昕曰“四十六庚午钱大昕曰“五十五戊辰钱大昕曰“六十四丙寅钱大昕曰“七十三

癸卯十一辛丑二十己亥二十九丁酉三十八用午四十七壬辰五十六庚寅六十五戊子七十四乙酉

癸卯钱大昕曰“甲子元统第二章首朔旦冬至之日也以下仿此六十五戊子宋祁曰“景本作戊午”误周正权曰“仲统六十五章首戊子不误宋说非

癸未辛巳己卯丁丑甲戌壬申庚午戊辰乙丑

癸未钱大昕曰“甲辰统第二章首也

癸亥辛酉己未丁巳周公五年甲寅壬子庚戌戊申元四年乙巳

癸亥钱大昕曰“甲申统第二章首也

癸未十二辛巳二十一己卯三十丙子三十九甲戌四十八壬申五十七庚子六十六丁卯七十五乙丑

癸未钱大昕曰“甲子统庚子王先谦曰“官本作庚午”是

癸亥辛酉己未丙辰甲寅壬子庚戌丁未乙巳

癸亥钱大昕曰“甲辰二统

癸卯辛丑己亥丙申甲午壬辰庚寅成十二年丁亥乙酉

癸卯钱大昕曰“甲申三统

癸亥初元二年十三辛酉二十二戊午三十一丙辰四十甲寅四十九壬子五十八己酉六十七丁未七十六乙巳

癸亥钱大昕曰“元统”元统即仲统

癸卯辛丑戊戌丙申甲午壬辰己丑丁亥乙酉

癸卯钱大昕曰“二统

癸未辛巳戊寅丙子甲戌壬申惠三十八年己巳丁卯乙丑

癸未钱大昕说“三统

癸卯河平元年十四庚子二十三戊戌三十二丙申四十一甲午五十辛卯五十九已丑六十八丁亥七十七乙酉

癸卯钱大昕曰“元统

癸未庚辰戊寅丙子甲戌辛未己巳丁卯乙丑商太甲元年

癸未钱大昕曰“二统

癸亥庚申戊午丙辰甲寅献十五年辛亥己酉丁未乙巳楚元三年

癸亥钱大昕曰“三统楚元三年宋祁曰“景本无‘三’字”景祐本有“商太甲元年楚元年”八字刘歆为楚元王后裔故独标楚元王之纪年周正权曰“宋说不足取

壬午十五庚辰二十四戊寅三十三丙子四十二癸酉五十一辛未六十己巳六十九丁卯七十八甲子

壬午钱大昕曰“元统

壬戌庚申戊午丙辰癸丑辛亥己酉丁未甲辰

壬戌钱大昕曰“二统

壬寅庚子戊戌丙申炀二十四年癸巳辛卯已丑丁亥康四年甲申

壬寅钱大昕曰“三统己丑钱大昕曰“昭二十年春秋昭二十年‘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杜注是岁朔旦冬至之岁也当言正月己丑朔日南至时史失闰闰更在二月后’”

壬戌始建国三年十六庚申二十五戊午三十四乙卯四十三癸丑五十二辛亥六十一己酉七十丙午七十九甲辰

壬戌钱大昕曰“元统

辛亥景祐本作“辛巳”宋祁曰“改作辛巳

壬寅庚子戊戌乙未癸巳辛卯己丑丙戌甲申

壬寅钱大听曰“二统

壬午庚辰戊寅乙亥癸酉辛未己巳定七年丙寅甲子

壬午钱大昕曰“三统钱大昕曰“汉文后三年四分以此为元首

壬寅十七庚子二十六丁酉三十五乙未四十四癸巳五十三辛卯六十二戊子七十一丙戌八十甲电

壬寅钱大昕曰“元统

壬午庚辰丁丑乙亥癸酉辛未戊辰丙寅甲子

壬午钱大昕曰“二统

壬戌庚申丁巳乙卯癸丑辛亥僖五年戊申丙午甲辰

壬戌钱大昕曰“三统

壬午十八己卯二十七丁丑三十六乙亥四十五癸酉五十四庚午六十三戊辰七十二丙寅八十一甲子

壬午钱大昕曰“元统

壬戌己未丁巳乙卯癸丑庚戌戊申丙午甲辰

壬戌钱大昕曰“二统

壬寅己亥丁酉乙未癸巳懿九年庚寅戊子丙戌甲申元朔六年

壬寅钱大昕曰“三统

推章首朔旦冬至日置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数除如法各从其统首起求其后章当加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各尽其八十一章

推章首朔旦冬至日等句李锐曰“以月法乘章月得五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如日法而一得六千九百三十九为积日不尽六十一为小余六十去积日不尽三十九为大余求其后章等句钱大昕曰“每章岁积日六千九百三十九又八十一分日之六十一(即小余)积日满六十去之其余三十九是为大余如元首第一章甲子朔旦冬至无余分求第二章首则加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推为癸卯朔旦冬至加时在酉也又以大小余转加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大余满六十去之得大余十九小余四十一推得第三章首癸未朔旦冬至加时在已也

推篇大余亦如之小余加一求周至加大余五十九小余二十一

推篇等句钱大昕曰“四章为一篇(凡七十六岁亦名蔀法)积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小余一(以八十一为日法)积日满六十去之得大余三十九(四分术四岁恰满一日故蔀无小余三统术岁余四分日一有奇故四章而余八十一分之一)求周至等句李锐曰“四章为篇三章为周至置一章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四之余数如法得篇大余三十九小余一三之得周至大余五十九小余二十一

世经

世经是考研古代的年以证其方法是否有所根据

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传曰昭子问少昊氏鸟名何故对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吴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吴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稽之于炮(庖)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

小国名在今山东郯城郯君之爵谓朝于鲁国左传昭子鲁大夫叔孙昭子名婼鸟名左传作“鸟名官”对曰云云引文见左传昭公十七年

太昊帝“炮(庖)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罔(网)罟以田(畋)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庖)牺氏祭典“共工氏伯(霸)九域”言虽有水德在火木之间非其序也任知刑以强故伯(霸)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汉木火之间周人迁其行序不载”

网署(gǔ)捕鱼捕兽的网牺牲指鱼肉类食物供祭祀用的牲畜祭典礼·祭法秦以水德等句意谓秦为闰位犹共工氏不当五德之序自传说中的太吴至汉代都以五行相生说排列起来(排除了共工氏和秦)其序列如下

炎帝“炮(庖)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霸)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黄帝“神农氏没黄帝氏作”火生土故为土德与炎帝之后战于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

垂衣裳意谓无为而治轩冕之服谓乘轩车服冕服

少昊帝考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其子孙名挚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周迁其乐不载序于行

考德传说为五帝德之书

颛顼帝春秋外传少昊之衰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重黎苍林昌意之子也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高阳氏周迁其乐不载序于行

帝喾春秋外传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清阳玄嚣之孙也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高辛氏帝挚继之不知世数

周迁其乐不载周人禘之

音kù禘(dì)祭名

唐帝帝系帝喾四妃陈丰生帝尧封于唐盖高辛氏衰天下归之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陶唐氏让天下于虞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即位七十载

陈丰史记作“陈锋”

虞帝帝系颛顼生穷蝉五世而生瞽叟瞽叟生帝舜处虞之妫汭尧禅以天下火生土故为土德天下号曰有虞氏

让天下于禹使子商均为诸侯即位五十载

妫(guī)水名在今山西省境内汭(ruì)水曲曰汭妫汭妫水隈曲之处禅(shàn)禅让

伯禹帝系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禅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

鲧(gǔn)相传为夏禹之父

成汤书经·汤誓汤伐夏桀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商后曰殷

孟康曰“初契封商汤居殷而受命故二号

三统上元至伐桀之岁十四万一千四百八十岁岁在大火房五度故传曰“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后为成汤方即世崩没之时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书序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训伊训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言虽有成汤太丁外丙之服以冬至越茀(绋)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是朔旦冬至之岁也后九十五岁商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亡(无)余分是为孟统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岁故传曰殷“载祀六百”

伊训尚书篇名大也询问有牧诸侯方明即明堂越茀古丧礼葬前引柩车之索结于车上遇有天地社稷或非常之祭称为越绋行事孟统甲申统李锐曰“孟统甲申统也置太甲元年入甲申统一千四百四十四岁加九十五岁得一千五百三十九岁满统法去之为入甲申统首“载祀六百”左传宣公三年

殷历当成汤方即世用事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终六府首当周公五年则为距伐桀四百五十八岁少百七十一岁不盈六百二十九又以夏时乙丑为甲子计其年乃孟统后五章癸亥朔旦冬至也以为甲子府首皆非是凡殷世继嗣三十一王六百二十九岁

殷历已佚府首即蔀首皆非是此讥殷历之失凡殷世继嗣三十一王此据史记·殷本纪

四分上元至伐桀十三万二千一百一十三岁其八十八纪甲子府首入伐桀后百二十七岁

四分上元等句钱大昕曰四分历七十六岁为一蔀二十蔀为一纪积一千五百二十岁……四分之术至后汉始行今刘歆三统历已著其说岂尔时先已有之欤”李锐曰“置四分上元至伐桀岁数加一百二十七岁得十二万二千二百四十以四分术纪法一千五百二十除之得八十七适尽为八十八纪甲子府首案此即周术也

春秋历周文王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孟统之二会首也后八岁而武王伐纣

春秋历钱大昕以为即三统历周正权否定钱说以为是鲁历孟统之二会首李锐曰“星岁入甲申统二十八章首也置入统年以会岁五百一十三去之适尽故云‘孟统二会首’

武王书经·牧誓武王伐商纣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周室

三统上元至伐纣之岁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岁在鹑火张十三度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再期在大祥而伐纣书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纣太誓”八百诸侯会还归二年乃遂伐纣克殷以箕子归十三年也书序“武王克殷以箕子归洪范洪范篇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自文王受命而至此十三年岁亦在鹑火故传曰“岁在鹑火则我有周之分野也”师初发以殷十一月戊子日在析木箕七度故传曰“日在析木”是夕也月在房五度房为天驷故传曰“月在天驷”后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合辰在斗前一度斗柄也故传曰“辰在斗柄”明日壬辰晨(辰)星始见癸巳武王始发丙午还师戊午度(渡)于孟津孟津去周九百里师行三十里故三十一日而度(渡)明日已未冬至晨(辰)星与婺女伏历建星及牵牛至于婺女天鼋之首故传曰“星在天鼋周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序曰“一月戊午师度(渡)于孟津”至庚申二月朔日也四日癸亥至牧野夜陈甲子昧爽而合矣外传“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武成篇曰“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21”是岁也闰数余十八正大寒中在周二月己丑晦明日闰月庚寅朔三月二日庚申惊蛰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申辰望乙巳旁之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22”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受命九年而崩崩后四年而武王克殷克殷之岁八十六矣后七岁而崩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凡武王即位十一年周公摄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六年戊午距炀公七十六岁入孟统二十九章首也后二岁得周公七年“复子明辟”之岁是岁二月乙亥朔庚寅望后六日 得乙未召诰23“惟二月既望粤六日乙未”又其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召浩“惟三月丙午朏24”古文月采篇曰“三月曰朏25是岁十二月戊辰晦周公以反政洛诰篇曰26“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命作策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太誓尚书篇名洪范尚书篇名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星宿名亦称“天驷”二十八宿之一辰星水星癸巳李锐曰“周正月三日丙午李锐曰“周正月十六日”还师钱大昕曰“‘还’当作‘逮’诗·大明疏引作‘逮师’戊午李锐曰“正月二十八日”孟津在今河南孟津东指宗周(在今西安市西)明日己未冬至李锐曰“入统年五百二十一冬至积大余二千七百三十五大余三十五小余五百一十五得己未冬至月之二十九日也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建星星官名属斗宿天鼋星次名一曰玄枵一月壬辰是月二日旁死霸月亮大部分无光刘歆以为阴历初二“霸”古同“魄”王国维生霸死霸考一文考证有新说翌日明日第二天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南昧爽拂晓粤若发语词下文“粤”也是发语辞三月王引之曰“三”当作“二”即死霸月无光指朔日21杀也22俘虏奴隶祭祀馘(guó)割下的左耳古时战争割取敌人左耳以计功也用以献祭于祖庙钱大昕曰“乙巳月十七日庚戌月二十二日辛亥月二十三日乙卯月二十七日23召诰尚书篇名24月出25月采疑为月令26洛诰尚书篇名

成王元年正月己巳朔此命伯禽俾侯于鲁之岁也后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霸顾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沫水顾命翌日乙丑成王崩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毕命丰刑“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策丰刑

伯禽周公之子封于鲁使也哉生霸阴历每月十六开始月缺即始生月魄洮(táo)盥洗沫(kuì)通“颒”洗 面顾命尚书篇名毕命丰刑逸书篇名(孟康说)

春秋殷历皆以殷自周昭王以下亡(无)年数故据周公伯禽以下为纪鲁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故传曰“燮父禽父并事康王”言晋侯燮鲁公伯禽俱事康王也子考公就立考公世家即位四年及炀公熙立炀公二十四年正月丙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丁酉距微公七十六岁

燮父(fǔ)晋唐叔虞之子禽父(fǔ)即伯禽读曰甫甫者男子的美称齐召南曰“案此志凡某公某立皆系世本之文其名或异者并记于下史记·世家文也如考父世本名就世家名酋……下皆仿此”周寿昌疑“酋”字当日为小字旁注后人传抄讹入正文世家史记·鲁世家兄弟相及非子继父

世家炀公即位六十年子幽公宰立幽公世家即位十四年及微公茀立微公二十六年正月乙亥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丙子距献公七十六岁

微公史记作“魏公”

世家微公即位五十年子厉公翟立厉公世家即位三十七年及献公具立献公十五年正月甲寅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乙卯距懿公七十六岁

世家献公即位五十年子慎公势立慎公世家即位三十年及武公敖立武公世家即位二年子懿公被立懿公九年正月癸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甲午距惠公七十六岁

音pì慎公三十七年前826年懿公九年前807年

世家懿公即位九年兄子柏御立柏御世家即位十一年叔父孝公称立孝公世家即位二十七年子惠公皇立惠公三十八年正月壬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癸酉距釐公七十六岁

柏御国语史记俱作“伯御”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世家作“弗湟”世本作“弗皇”年表作“弗生”读曰“僖”下皆类此

世家惠公即位四十六年子隐公息立

惠公四十六年前724年 世本作“息姑”

凡伯禽至春秋三百八十六年

春秋隐公春秋即位十一年及桓公轨立此元年上距伐纣四百岁

隐公十一年前713年史记作“允”

桓公春秋即位十八年子庄公同立

桓公十八年前695年

庄公春秋即位三十二年子愍公启方立

庄公三十二年前663年

愍公春秋即位二年及釐公申立釐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殷历以为壬子距成公七十六岁

愍公二年前661年

是岁距上元十四万二千五百七十七岁得孟统五十三章首故传曰“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童谣云“丙子之辰龙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旅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卜偃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冬十二月丙子灭虢言历者以夏时故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是岁岁在大火故传曰晋侯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奔狄董因曰“君之行岁在大火”后十二年釐之十六岁岁在寿星故传曰重耳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而与之21子犯曰“天赐也后十二年必获此土岁复于寿星必获诸侯22”后八岁釐之二十四年也23岁在实沈24秦伯纳之25故传曰董因云“君以辰出而以参入必获诸侯26

是岁指釐(僖)公五年(前656)钱大昕曰“案自上元尽僖公五年得十四万二千五百七十七岁凡言距算者皆外所求则七十七岁当作七十六岁得孟统五十三章首李锐曰“置入统年九百八十八以章岁除之得五十二算外为入五十三章首上阳虢国都在河南陕县东南丙子之辰今本左传无“子”龙尾即尾宿为苍龙七宿之第六宿日月之会曰辰龙尾伏于辰日行在尾宿其光为日所夺似伏而不见袀(jǔn)服黑色的戎服振振盛貌军之旌旗鹑火指柳宿柳宿为朱鸟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八均属长蛇座贲贲状柳宿形天策即傅说星焞焞无光耀貌因其近日火中言鹑火出现于南方成军勒兵整旅虢公虢国之君将也九月十月之交此用夏正晦朔交会日在尾月在策是夜日月会朔于尾星而月行较快故旦而过于天策卜偃曰等句引文见左传僖公五年晋侯谓晋献公寺人宫内的近侍晋邑晋公子重耳所居在今山西隰县北重耳晋献公之子时惧罪出奔于狄(指北方少数民族)后归国为君(晋文公)董因晋史官十六年即前645年寿星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辰与二十八宿相配为角宿和亢宿国名五鹿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县南21土块22子犯即狐偃晋文公之臣子犯曰等句此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国语·晋语四史记·晋世家诸说大体相同23釐二十四年即前637年24实沈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申与二十八宿相配为觜宿和参宿25秦伯指秦穆公秦穆公接纳重耳26传曰董因等句参考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国语·晋语四星官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末一宿

春秋釐公即位三十三年子文公兴立文公元年距辛亥朔旦冬至二十九岁是岁闰余十三正小雪闰当在十一月后而在三月故传曰“非礼也”后五年闰余十是岁亡(无)闰而置闰所以正中朔也亡(无)闰而置闰又不告朔故经曰“闰月不告朔”言亡(无)此月也传曰“不告朔非礼也

釐公三十三年前628年文公元年前627年后五年指文公六年(前22)传曰等句参考左传文公元年六年

春秋文公即位十八年子宣公倭立

文公十八年前610年

宣公春秋即位十八年子成公黑肱立成公十二年正月庚寅朔旦冬至殷历以为辛卯距定公七年七十六岁

宣公十八年前592年成公十二年前580年七年此二字衍(李锐说)

春秋成公即位十八年子襄公午立襄公二十七年距辛亥百九岁九月乙亥朔是建申之月也鲁史书“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传曰“冬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于是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言时实行以为十一月也不察其建不考之于天也二十八年距辛亥百一十岁岁在星纪故经曰“春无冰”传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三十年岁在娵訾三十一年岁在降娄是岁距辛亥百一十三年二月有癸未上距文公十一年会于承匡之岁夏正月甲子朔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奇二十日为日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故传曰绛县老人曰“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师旷曰“郤成子会于承匡之岁也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则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成公十八年前574年襄公二十七年前547年鲁史书此是公历十月十三日日全蚀谓斗柄斗柄指申于周正为九月书日蚀于十一月相差两个月左传作者以为主管历法者失误应两次置闰而一再未置闰参考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即岁星星纪十二次之一在十二辰中为丑传曰等句参考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过也玄枵十二次之一在十二辰中为子娵訾十二次之一在十二辰中为亥降娄十二次之一在十二辰中为戌是岁谓襄公三十年“三”当作“二”文公十一年前617年甲子六十日轮一次甲子余也奇二十日谓四百四十五甲子之最末甲子仅历二十日其季犹其末其余三之一六十乘三分之一即二十日师旷春秋时晋乐师字子野 七十三年指自文公十一年至襄公三十年(前617��前544)史赵晋史官名士文伯即伯瑕

士文伯曰等句参考左传襄公三十年

春秋襄公即位三十一年子昭公稠立昭公八年岁在析木十年岁在颛顼之虚玄枵也十八年距辛亥百三十一岁五月有丙子戊寅壬午火始昏见郑火二十年春王正月距辛亥百三十三岁是辛亥后八章首也正月己丑朔旦冬至失闰故传曰“二月己丑日南至”三十二年岁在星纪距辛亥百四十五岁盈一次矣故传曰“越得岁吴伐之必受其咎

襄公三十一年前543年 昭公八年前535年析木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尾宿和箕宿(昭公)十八年前525年传曰等句参考左传昭公二十年据古代历法推算当于昭公十九年十二月后置一闰月而史失之二十年为朔旦冬至三岁当言正月己丑日南至因史失闰左传曰“二月己丑日南至”(昭公)三十二年前511年 传曰等句参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岁星即木星

春秋昭公即位三十二年及定公宋立定公七年正月己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庚午距元公七十六岁

昭公三十二年前511年定公七年前504年

春秋定公即位十五年子哀公蒋立哀公十二年冬十二月流火非建戍之月也是月也螽故传曰“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七月流火春秋哀公即位二十七年春秋尽哀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

定公十五年前496年哀公十二年前484年十二月即今阳历十月星名即心宿流水阴历秋天的黄昏火星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退而秋至建戌之月阴历九月蝗虫之灾传曰等句引文见左传哀公十二年意谓夏正十月应当天空不见火宿昆虫蛰伏地下今西方天空尚见火宿乃司历者之误春秋春秋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前723��前482年)

六国春秋哀公后十三年逊于邾子悼公曼立悼公世家即位三十七年子元公嘉立元公四年正月戊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己酉距康公七十六岁元公世家即位二十一年子穆公衍立穆公世家即位三十三年子恭公奋立恭公世家即位二十二年子康公毛立康公四年正月丁亥朔旦冬至殷历以为戊子距缗公七十六岁康公世家即位九年子景公偃立景公世家即位二十九年子平公旅立平公世家即位二十年子缗公贾立缗公二十二年正月丙寅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丁卯距楚元七十六岁缗公世家即位二十三年子顷公雠立顷公十八年秦昭王之五十一年也秦始灭周周凡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岁

悼公在位三十七年(前466��前429)元公在位二十一年(前428��前408)穆公在位三十三年(前407��前375)六国年表作三十一年 恭公在位二十二年(前374��前353)六国年表作二十四年 康公在位九年(前352��前344)同“愍”下皆类此景公在位二十九年(前343��前315)平公在位二十年(前314��前295)缗公史记作“文公”在位二十二年(前294��前273)顷公在位二十四年(前272��前249)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周凡三十六王钱大昕据史记自武王数至赧王谓实三十七王

秦伯(霸)昭王本纪无天子五年孝文王本纪即位一年元年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为家人周灭后六年也庄襄王本纪即位三年始皇本纪即位三十七年二世本纪即位三年凡秦伯(霸)五世四十九岁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孝文王在位一年(前250)庄襄王在位三年(前249��前247)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前246��前210)二世在位三年(前209��前207)五世指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二世四十九岁自秦灭周至秦亡(前255��前207)

汉高祖皇帝伐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距上元年十四万三千二十五岁岁在大棣之东井二十二度鹑首之六度也汉志曰岁在大棣名曰敦牂太岁在午八年十一月乙巳朔旦冬至楚元三年也殷历以为丙午距元朔七十六岁高帝即位十二年

汉高祖在位十二年(前206��前195)此字疑衍周正权汉书律历志补注订误“志文‘东’字当断句‘岁在大棣之东’盖指岁星而言非指无形之太岁岁阴也井二十二度即‘鹑首之六度’本志上文明言‘鹑首初井十六度终于柳八度’矣”又据明史·天文志恒星表论证“‘大棣’”殆指北河南河六星而言”周氏此说可为参考楚元汉高祖少弟楚元王刘交封国之纪年西汉王国侯国皆各自纪年刘歆为楚元王后裔故独标楚元王之纪年

惠帝即位七年

惠帝在位七年(前194��前188)

高后即位八年

高后在位八年(前187��前180)

文帝前十六年后七年即位二十三年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179��前157)

景帝前七年中六年后三年即位十六年

景帝在位十六年(前156��前141)

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各六年元朔六年十一月甲申朔旦冬至殷历以为乙酉距初元七十六岁元狩元鼎元封各六年汉历太初元年距上元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岁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岁在星纪婺女六度汉志曰岁名困敦正月岁星出婺女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各四年后二年即位五十四年

建元共六年(前140��前135)元光共六年(前134��前129)元朔共六年(前128��前123)元狩共六年(前122�前117)元鼎共六年(前116��前111)元封共六年(前110��前105) 太初元年即前104年太初共四年(前104��前101)天汉共四年(前100��前97)太始共四年(前96��前93)征和共四年(前92��前89)后二年即前88��前87年即位五十四年武帝在位五十四(前140��前87)年

昭帝始元元凤各六年元平一年即位十三年

始元共六年(前86��前81)元凤共六年(前80��前75)元平一年前74年即位十三年昭帝在位十三年(前86��前74)

宣帝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各四年黄龙一年即位二十五年

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前73��前49)

元帝初元二年十一月癸亥朔旦冬至殷历以为甲子以为纪首是岁也十月日食非合辰之会不得为纪首距建武七十六岁初元永光建昭各五年竟宁一年即位十六年

初元二年前47年建武汉光武帝年号共三十一年(2555)又有建武中元二年即位十六年元帝在位十六年(前48��前33)

成帝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各四年绥和二年即位二十六年

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前32��前7)

哀帝建平四年元寿二年即位六年

哀帝在位六年(前6��前1)

平帝即位元始五年以宣帝玄孙婴为嗣谓之孺子孺子新都侯王莽居摄三年王莽居摄盗袭帝位窃号曰新室始建国五年天凤六年地皇三年盗位十四年更始帝以汉宗室灭王莽即位二年赤眉贼立宗室刘盆子灭更始帝自汉元年讫更始二年凡二百三十岁

平帝在位五年即始元1��5年(公元1��5)孺子王莽居摄三年(公元6��8)王莽居摄云云钱大昕曰“自此以下皆班氏所增入非刘歆本文始建国五年即公元9��13年天凤六年即公元14��19年地皇三年即公元20��22年盗位十四年王莽在位十四年(公元9��22)更始帝在位二年(公元23��24)凡二百三十年西汉皇朝二百三十年(自前206至公元24)

光武皇帝以景帝后高祖九世孙受命中兴复汉改元曰建武岁在鹑尾之张度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即位三十三年

光武皇帝刘秀东汉第一帝改元曰建武张文虎曰“依前例此‘改元建武’下当有‘六年十一月壬寅朔旦冬至殷历以为癸卯’十七字与上元帝二年文相应以终历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建武三十一年即公元25��55年中元二年即公元56��57年即位三十三年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即公元25��57年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对“太初历��三统历”作了简要的论述这里摘要于下以供参考“汉初使用从十月朔日开始的历日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显然渐觉这种政治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于是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议修改历法同时汉初以后人民对于天象观测和天文知识确有些进步这是修改历法的良好条件元封七年(前104)十一月初一恰好是甲子日又恰交冬至节气是一个难逢的机会这年五月汉武帝就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议造新历

“当时献计修改历法的达十五家之多最后决定采用邓平落下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这种历法叫太初历它是我国最早根据一定规制而颁行的历法它的制定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太初历的基本常数是一朔望月日所以叫做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

“西汉末刘歆把太初历改称三统历后人也常用三统历这个名称实际太初历以改元而得名而三统历是以法数而得名后人多以太初历是刘歆所作实系错误刘歆把邓平的八十一分法作了系统的叙述又补充了很多原来简略的天文知识和上古以来天文文献的考证写成了三统历谱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著作它的内容有造历的理论有节气朔望月食(没有日食)及五星等的常数和运算推步方法还有基本恒星的距度可以说含有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三统历所用的根数和原则用来推算气朔都已齐全就推算气朔一方面来讲其出发点在于规定一月的日数为日其余日数则反而是从这朔实推出或迁就而得的即三统历先议定

一月的日数=

由于十九年七闰所以

一岁的月数==

因而

一岁的日数=

这个一朔望月的日数一回归年的月数和日数都嫌太大些

1章=19年=235月

在这个周期朔旦冬至复在同一天

1统=81章=1539年=562 120日=19 035日在这个周期朔旦冬至复在同一天的夜半

1元=3统=4617年

在这个周期又复在甲子那天夜半朔旦冬至因为一统的日数是562120用60来除还剩40所以若以干支日为元则一统后得甲辰二统后得甲申三统后才又复得甲子这就是‘三统’名称的由来这个元法4617以60除不尽所以元首的年名不能一样

“古人除了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之外还要配合日月合壁和五星连珠的周期所以三统历又立5120元即23639040年的大周期其起首叫做‘太极上元’并定太初元年上距太极上元的积年为143127岁即在大周中已过了三十一个元法

“三统历是我国首先使用交点年和恒星月的历法它的置闰方法是先定闰余倘闰余满十二以上则冬至以后一年内有闰月盖因一年的月数假定为月而冬至前已有余数则至次年冬至之前必已积至一个朔实以上求年中闰月的位置则以两合朔间不逢中气为原则“太初历把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气接连二气之间相隔日二十四气名称顺序和淮南子·天文训所载的相同并称从冬至起奇数次的气如大寒雨水等为中气偶数次的气如小寒立春等为节气而在三统历谱则把雨水和惊蛰二气次序颠倒清明和谷雨二气次序颠倒其他各气次序没有改变

“太初历的内容比过去的颛顼历丰富得多三统历谱中所叙述历法的天文数据和运算推步方法都是合乎科学的建立了后世历法的范例但是前汉时期逞才的士大夫大都利用经术来粉饰各种制度刘歆为了支持王莽的托古改制也特意利用易经·系辞传来解释太初历的天文数据这样假借经传来穿凿附会使天文科学染上神秘的色彩开二千年来术数家所走的歧途而和科学背道而驰至为可惜

“太初历从太初元年(前104)行到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共行了一百八十八年”(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第1427��14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