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为刊手稿双声叠韵之论

原文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迦蓝记之“狞奴慢骂”奴二字皆从n得声骂二字皆从m得声是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也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释

周松霭即周春字屯兮号松霭浙江海宁人清代学者

梁武帝即萧衍南朝梁代创立者诗人

刘孝绰名冉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南朝梁代诗人

李淑北宋文学家诗苑类格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

译文

双声叠韵的理论在六朝的时候很是兴盛唐朝的人还经常使用到宋朝以后就逐渐不再谈论它了甚至连双声叠韵是什么都不知道乾嘉期间我的同乡周春先生写了一本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这本书澄清了历时千余年的误会可以说对文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书中说两个字声母相同叫做双声两个字韵母相同叫做叠韵我认为用现在通行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两个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奴两字皆从n得声骂两字皆从m得声两个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自从李淑的诗苑类格伪造沈约的说法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的诗家便不再讲双声叠韵了甚至不再用之于词我认为如果能在词的音律悠扬之处使用叠韵音律急促之处用双声那么所写之词必然比前人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可惜那些非常讲究音律的作者还没有体悟到这一点

评析

此则论双声叠韵的内涵及其在诗词创作和吟诵中的音律意义在晚清讲究词律而大多局限于平仄四声的情况下王国维将双声叠韵的问题重新提出来体现出王国维对音律的别样眼光也更具审美意义

王国维考察了有关双声叠韵的论述认为六朝与唐代是十分讲究的但宋以后逐渐忽略以至后人不明白双声叠韵的真正意思在此背景下王国维特别提到周春著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周春概括的“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这一说法简明扼要地将双声叠韵的区别说得很清楚了所以王国维说有“正千余年之误”之功王国维并结合当时各国文法将周春之说进一步表述为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则与当时的表述语境就结合得更紧密了但王国维未必对“千余年”来的语言学发展了然于心故对周春的评价也不免有过甚之辞如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便并非伪造文镜秘府论即有完整记载其中最后二病旁纽正纽就是与双声叠韵直接相关的

王国维并非限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双声叠韵的音韵学意义而是从诗词创作的角度来探讨其在诗词韵律方面的美学意义王国维主张填词时在“荡漾处”多用叠韵以形成音节的平缓和连续性在“促节处”多用双声以形成节奏的韵律感从而造成整体上“铿锵可诵”的艺术效果这一主张确实是有道理的体现了王国维在注重以真景物真感情为核心创造词的境界之时对于音律方面的重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