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六韬的作者与成书时间

六韬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撰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书并非殷周时赐的作品而是后人托姜太公之名写成的那么六韬究竟是什么时期的作品呢六韬之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中的杂篇·徐无鬼其中记载战国初魏武侯的宰臣女商自称“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版六弢庄子一书一般认为是庄子门人或后学所作时间不晚于战国后期说明当时这部书已经存在于世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周史六弢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这里提到的三个成书时间而周显王时正当战国中期唐颜师古注指出周史六弢即“今之六韬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字同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71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中出土的汉简中六韬等书其中的文韬武韬龙韬等内容与传世本六韬基本相同1973 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六韬的内容这一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此书在西汉前期己广为流行

再从六韬本身的内容看书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骑兵作战的战术骑兵选拔的方法以及骑兵同步兵车兵协同作战等问题而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大量出现于战场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武灵主生活于战国晚期与周显王为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因此具体反映和论述了骑兵战术的六韬不可能出现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而只能产生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六韬之中还提到了多种铁制兵器众所周知我国自战国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这说明六韬只能产生于战国时期另外六韬中所论述的军事训练等问题与战国晚期的尉缭子等典籍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说明其成书时代也是大致相同的

由上述可知六韬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当无疑义作者之所以假托为“周吕望撰”不过是想借重太公之各以广流传而已

六韬各卷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六韬之“韬”与“弢”字相通原为“弓套’之意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谋略“六韬”就是六种秘密谋略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全书以太公同文王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分六卷共六十篇

第一卷为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第二卷为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五篇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战略问题六韬的战略思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实现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这是高层次的战略二是通过军事斗争赢得战争胜利以实现政治目的的军事战略这是相对低层次的战略

关于“全胜战略”六韬指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发启)并进而强调要实现这种不战而胜的“全胜战略”必须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作后盾建立在国富兵强的基础之上为此提出了一套实现全胜战略的措施在经济上指出要大力发展“三宝”即“大农”“大工”“大商”充实经济实力打好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争取

民心爱护民众取得举国上下的支持在外交上提出了“文伐”十二法列举了分化瓦解离间敌人的各种方法六韬认为强大的实力只是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可能当这种全胜战略难以实现政治目的时就要采取军事进攻的方式即在考虑和制定战略时不能仅仅依赖“兵不接刃而敌降服”的全胜战略还要制定立足于战场胜负的军事战略

在军事战略上主张正确判断战略形势在全面准确地了解敌情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进行集中统一的战略指挥实行巧妙的战略伪装隐蔽启己的战略企图适时把握战略时机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等

六韬不仅论述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还进一步阐明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认为全胜战略是军事进攻的准备和前提条件只有综合运用全胜战略和军事进攻才能达成战胜敌人的战略目的文伐篇中这样写道“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这种把进行“文伐”的全胜战略同进行“武伐”的军事战略紧密联系起来的论述使古代战略思想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任何战略的实现都离个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军事战略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是武装力量六韬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论述了战略的有关问题后紧接着在第三卷中便阐明了武装力量建设的有关问题第三卷尤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在本卷中除了论述信赏明同以法治军以及重视武器装备等问题外重点阐述了将帅问题

将帅是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将帅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其水平的高低对军队本身的建设战争的胜负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六韬用了大量篇幅从各个方面论述了选拔和考察将帅的方法将帅所应具备的品格知识才能等等从而使有关将帅的理论更加详尽系统和全面

军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作战而要夺取作战的胜利离不开一定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方法因此六韬从第四卷开始用了三卷的篇幅详尽论述了各种条件下的具体战法

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作战地域扩大战场已从过去的平原旷野等一般地形扩展到山地丛林水泽等特殊地形因此在第四卷论述了上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

则和战法之后紧接着在第五卷豹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中着重论述了各种特殊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军事领域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产生了新的兵种 步兵和骑兵逐渐从车兵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兵种因此如何组建步兵骑兵车兵以及在战斗中如何使骑车三个兵种协同配合作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在第四第五卷分别论述了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下的作战原则和方法后在第六卷犬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

“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篇中论述了车骑兵的组编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原则和方法总之六韬用了三卷的篇幅广泛论述了各种作战形式的战术问题其篇幅之大范围之广分析之详尽具体在先秦兵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由上述可见六韬一书内容丰富论述详瞻涉及到了当时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兵学体系堪称先秦军事著作中的集大成之作在不少问题上具有独创性的启迪意义它的问世充实了我国军事理论宝库标志着我国先秦军事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韬的影响和流传

六韬的重要价值引起了历代兵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兵家始祖其中不少观点常被后世谈兵者所引用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大公为本谋”(史记·齐大公世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侯世家)所谓“太公兵法”据考证就是六韬三国时的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都很重视六韬并把它作为向臣僚和子弟推荐的书目之一宋神宗时设立武学刊定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学员的必读书目其中之一就是六韬

人们不仅学习和运用六韬还对它展开了研究历史上对六韬进行注释集释汇解的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这类著述自唐以后约有近百种仅明代就达四十多种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目前存世的六韬版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宋元丰年间何去非校定的武经七书朱服校刊的武经七书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定武经七书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抄本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等等

六韬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六韬很早就传到国外十六世纪时开始译成外文仅日本对六韬进行翻译注解评点的著作就达四十余种此外还传人朝鲜越南等国有朝文越南文译本多种刊行

毛元佑

一九九四年八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