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战

提示

本篇以正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正兵”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在道路不能畅通,粮饷不能前运,计谋不能诱敌,利害不能惑敌的情况下,只有使用“正兵”,即使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大部队,采取“且战且前”步步推进的正规战法,才能深入敌方,夺取胜利否则,是无法实施远程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此篇与前篇奇战,从相反相成的两个侧面,进一步论述了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法而制敌取胜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作战指导原则问题,完全体现了孙子所揭示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见孙子兵法·势篇)这一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性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晋安帝司马德宗乘后秦皇帝姚兴新亡,国内政局不稳之机,派遣中外大都督刘裕率师北攻后秦刘裕以冠军将军檀道济等为前锋,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分进合击步步推进的正兵战法,迅速攻占洛阳,为晋军进一步西进夺取潼关长安,灭亡后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檀道济作为晋军前锋的指挥官,他不仅善于从远程作战的具体条件出发,在作战指挥上较好地体现了孙子的“以正合,以奇胜”的指导原则,而且能够本着“伐罪吊民”(见宋书·檀道济传)的目的,在政治上贯彻执行宽俘恤民的正确政策这一点恰是晋军迅速取胜和赢得后秦民众感悦归附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前进道路不能畅通无阻,粮饷供应不能运进保障,所施计谋不能诱敌就范,所设利害不能迷惑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作战,就必须采用正兵作战所谓“正兵”是指使用经过选拔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赏罚严明号令统一的正规大部队,采取边打边进步步为营的正面进攻战法,这样作战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不使用大部队实施正面进攻战法,怎么能够进行远程作战呢!”东晋将领檀道济随同中外大都督刘裕北伐后秦而担任晋军前锋指挥官,他率军正面进攻洛阳,采取(分进合击,步步推进的)正规战法,迅速攻城破垒,俘获敌人四千余人这时,有人建议将俘虏杀掉集中一起封土作高冢以炫耀晋军之武功但檀道济却反对说:“讨伐罪恶,安抚人民,恰是今日应作之事帝王的军队是以申张正义为法度,为什么一定要杀人”随后将俘虏全部释放遣送回家于是,后秦民众为之感化而欣悦,相继前来归附的人很多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推计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宋檀道济为高祖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众

注释

推计:谓行以计谋唐本作“计谋”,王本及汪本作“诡计”,皆可

正兵:本篇这里是指经过选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采取“且战目前”步步推进的正面进攻的大部队

非正兵,安能致远: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若非正兵,安能致远

檀道济: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从刘裕讨桓玄入建康(今南京),官至冠军将军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又从刘裕北伐后秦担任前锋,以正兵战法“长驱而进”,迅速攻占洛阳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宋后,进位司空,镇守寻阳(今江西九江)后为宋文帝(刘裕第三子刘义隆)所疑忌被杀

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刘裕但刘裕统兵北伐后秦之时,尚未代晋称帝,官至太尉,封宋王

四千余人:汪本误作“四十余人”,今据史校改

京观:亦称“京丘”古代战争,胜利者为炫耀其武功,常常将敌尸收集一起封土作高冢,称为“京观”

戎夷:这里是对后秦人的诬称

正战篇,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原文,仅在正战篇目下注有“与前车战同断”字样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麟桂刊本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百战奇略·正战篇下注文,所谓“与前车战同断”,是指正战史例与前车战史例相同为保持百战奇略一书具有百战百例这一特点的完整性,故据汪本百战奇法·正战篇史例补入,该史例系出自宋书·檀道济传本篇之后的重战佚战乱战合战四篇与正战情况相同,所缺史例皆据汪本补入,这里一并说明,以下各篇不再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