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卷七 五刑解第三十

原文
冉有问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

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是以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故虽有奸邪贼盗靡法妄行之狱而无陷刑之民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丧祭之无礼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能教仁爱则服丧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馈养之道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虽有不孝之狱而无陷刑之民上者生于不义义所以别贵贱明尊卑也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则民莫不尊上而敬长朝聘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义必明则民不犯故虽有弑上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斗变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长幼必序民怀敬让故虽有斗变之狱而无陷刑之民yín乱者生于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则夫妇失义婚礼聘享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男女既别夫妇既明故虽有yín乱之狱而无陷刑之民此五者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

注释

五刑古代的五种刑罚即面上刺字割掉鼻子断足割去生殖器大辟砍头

靡法妄行心中无法而任意妄为

思慕思念仰慕

不解人子馈养之道不解不怠慢馈养养育旧注“言孝子奉祀不敢解与生时馈养之道同

指以下杀上

相陵相互侵辱

聘享聘礼和享礼指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定礼和聘礼

译文

冉有向孔子问道“古代的三皇五帝不用五刑这是真的吗

孔子说“圣人设置防卫措施贵在让人不触犯制定五刑而不用是为了做到最好的治理凡是有奸诈邪恶抢劫盗窃违法妄行不法行为的人产生于心中的不满足不满足又产生于没有限度没有限度小的就会盗窃大的则奢侈浪费都是不知节制因此君王制订了制度民众就知道了什么不能做知道了什么不能做就不会犯法所以虽然制定了奸诈邪恶抢劫盗窃违法妄行的罪状却没有陷入刑罚的民众不孝的行为产生于不仁不仁又产生于没有丧祭之礼所以明确规定丧祭之礼是为了使人知道仁爱能教人懂得仁爱为父母服丧就会思念爱慕他们举行祭礼表示人子还在不懈地赡养父母丧祭之礼明确了民众就会遵守孝道了所以虽然制定了不孝的罪状而没有陷入刑罚的民众以下杀上的行为产生于不义义是用来区别贵贱表明尊卑的贵贱有别尊卑有序那么民众没有不尊敬上级和长辈的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朝聘之礼是用来显明义的义显明了那么民众就不会犯上所以虽然制订了弑上的罪状而没有陷入刑罚的民众争斗变乱的行为产生于相互欺压欺压的行为产生于长幼无序而忘记了尊敬和谦让乡饮酒之礼就是用来显明长幼之序和尊崇敬让的长幼有序民众怀着敬让之心即使设立了争斗变乱的罪状也没有陷入刑罚的民众yín乱的行为产生于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夫妇间就失去了情义婚礼和聘礼享礼就是用来区别男女和显明夫妇情义的男女既已有别夫妇情义既明即使制定了有关yín乱的罪状而民众也没有陷入刑罚的这五种情况是刑罚产生的原因是各有根源的不预先堵住其根源而动辄使用刑罚这叫做给民设下陷阱来陷害他们

评析

这篇重点讨论礼和法的关系由于人们有种种的道德缺陷如不知足不仁不义相陵男女无别嗜欲不节等古代圣王制定了相应的礼仪和刑律人们懂礼就不会触犯刑法遵礼是“豫塞其源”如果“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可见在礼法的关系上孔子更重视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