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者,通伦理者也①
--文艺是一种工具
是故审声以指引,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道政,而治道备矣③。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④。礼乐皆得,谓只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只隆,非极音也⑤。食飨之礼⑥,非致味也⑦。清庙之瑟⑧,朱弦而疏远⑨,一倡而三叹⑩,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⑫,大羹不和⑬,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⑭,而反人道之正也。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本》。
②伦理:事物的条理。
③治道:治国的方法。
④几:接近。
⑤极:达到顶点。
⑥食飨(sixiang):古代合祭祖先的礼仪。
⑦致:达到极点。
⑧清庙:宗庙。
⑨朱弦:朱红色熟丝作的弦,发音沉浊。疏:疏朗。越:瑟底部的孔。
⑩倡:同“唱”。
⑪遗:遗弃。
⑫尚:崇尚。玄酒:水。上古祭祀时用水。
⑬大羹:祭祀时用的肉汁。不和:不调味。
⑭平:节制。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乐与事物的伦理相同。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理。
因此。从分辨而懂得音乐,从分辨音乐而懂得乐理,从分辨乐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这就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与他讨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与他讨论乐理。懂得了乐理,就接近懂得礼仪了。礼仪和乐理都懂,就叫做有德。德的意思就是得到。
所以音乐的隆盛,并不是好听到极点的音乐。合祭祖先的礼仪,不一定要用味道极其鲜美的祭品。宗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沉浊的朱弦和底部有稀疏孔眼的,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声音没有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的境界。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盘中盛的是生鱼,肉汁也不调味,食物的味道也没有达到完美。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只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征途上来。
儒家的文艺充满了强烈的理性色彩。它虽然不反对情感的宣泄,但却反对放纵,要求把情感纳入理性的轨道,即使之受到节制,又使之为政治、道德、礼仪服务。
这样一来,像音乐一类的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工具和手段。离开了特定的意义,工具和手段就成了空壳,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供怡情悦性、供精神享受、表达个人情绪的艺术,都将遭禁止和反对。用这样的尺度来要求艺术,实际上是带有反艺术的色彩的。因为唯一被认可的艺术,是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的,只能用于特定的场合,只能表达规定的内容,只能遵循一定的规范。总而言之,种种的认为规范和限定,使艺术被异化成了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木偶。
从这一立场来看,儒家的文艺思想并不像人们宣扬的那么光彩,它那带着浓厚理性和功利气息的鲜明印迹,总让人觉得窒息和压抑,总觉得人的无限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被简单化的强制要求扼杀了。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文艺思想一直占这着统治地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因为它说到统治者们心坎里去了,它不允许有个性化,不允许离经背道,只能像没有生命的器物供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