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篇第八

题解

本篇着重论述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引导改变的王充认为,人性是人承受了具有仁勇的气形成的,“禀气有厚泊(薄),故性有善有恶”但他更强调人的善恶本性是可以改变的,“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实现这种转变主要关键在于教育劝告引导和勉励,因而他特别重视教育和法制的力量,“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先进人物的表率作用,王充认为是不能忽视的,“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他还认为,在实现其转变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也是值得注意的,“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锱,不练自黑

原文
8·1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注释

性:这里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属性王充认为,人性禀气而成,有的天生性善,有的天生性恶

近:疑衍文上文“善则养育劝率”与“恶则辅保禁防”,正反为文,可证

渐(ji1n坚):浸染这里指逐渐变化

性:本性,天性这里是天生的意思

译文

研究人的德性,一定有善有恶善的,固然开始就善恶的,还能经过教育劝告引导勉励,使他们成为善的凡是做君主和父亲的,都会仔细观察臣与子的德性,善的就培养教导勉励引导,不使他靠近恶的恶的就教育安抚制止防犯,使他向善的方面逐渐转化善的向恶的方面逐渐转化,恶的向善的方向逐渐转化,就会成为和生就的品行一样

原文
8·2召公戒成曰:“今王初服厥命,於戏!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生子”谓十五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彼姝者子,何以与之”传言:“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青赤一成,真色无异是故杨子哭歧道,墨子哭练丝也,盖伤离本,不可复变也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蓬生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注释

递修本“成”后有“王”字,可从

服:从事厥:其初服厥命:开始从事自己的使命这里是指开始执行自己的政务

於戏(w&h&乌乎):同“呜呼”

罔(w3ng往):无,没有引文参见尚书·召诰

十五子:古礼规定,君主十二岁行冠礼,十五岁生孩子参见淮南子·氾论训生子谓十五子:这里的“生子”是指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十五岁的君主意:意愿,意图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本只称,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姝(sh&书):美好子:人

引文参见诗经·鄘风·干旄

传:解释经义的文字这里指诗经的注释

练丝:洁白的丝

毛传无此文,疑为鲁诗说

杨子:杨朱,战国对魏国人,战国初哲学家又称:阳子居,阳生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受”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守别人杨子哭歧道:据荀子·王霸记载,杨子走到岔路口说:如果走错半步路,误入歧途,继续走下去,就会和正道相差千里,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伤心地哭了

墨子哭练丝:据墨子·所染记载,墨翟见人染丝,感叹地说:染什么颜色,就成什么颜色,再也不能变回来,因此,染东西不能不谨慎啊他认为人的操行也是这样

蓬:草名,即飞蓬,一种容易倒伏的草本植物生:疑重出本书程材篇有“蓬生麻间”,可一证伦明录宋本“生”字不重出,可二证

纱:轻薄的丝织物缁(9资):黑色

练:这里是染的意思

译文

召公告诫成王说:“现在王开始行使自己的使命执政,呜呼!就像刚独立生活的人样,没有不在其刚开始的时候就打好基础的”“生子”是说十五岁的人,刚开始独立生活就要立志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是善的开始独立生活就愿意向坏的方向发展,最终是恶的诗经上说:“那个美好的人,拿什么赠送他”传注说:“比如像洁白的丝,用青色染料染它就是青色,用红色染料染它就是红色”十五岁的人他们像丝一样,会逐渐转化为善的或恶的,如同青色染料红色染料染白丝,会使它变成青色红色一样一旦染成青色红色,就跟真的颜色没有区别所以杨子怕走岔路而哭泣,墨子怕丝染错颜色而哭泣,这大概是伤心一旦离开了正道或本色,就不能再改变人的德性,善的能变成恶的,恶的也能变成善的,就像这种情况飞蓬长在麻中间,不用扶持自然会直白纱放进黑色的染缸,不用染色自然会黑那飞蓬的生性不直,白纱的质地不黑,但由于大麻的扶持,黑色的染缸,使它们变直变黑人的德性就像飞蓬和白纱一样,在逐渐浸染之下,善恶是会改变的

原文
8·3王良造父称为善御,不能使不良为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驯服,此则驵工庸师服驯技能,何奇而世称之故曰:王良登车,马不罢驽尧舜为政,民无狂愚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105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21,卒能政事,序在四科22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

注释

王良造父善御,当然“能使不良为良”,故前一“不”字疑是衍文不良:指不好的马驵(3ng脏上):粗驵工庸师:这里指一般的马夫服驯:使马顺服

罢(p0皮):通“疲”驽(n*奴):劣马,跑不快的马

比:并列,紧靠比屋:一家挨着一家

引文参见陆贾新语·无为

引文参见论语·卫灵公

竟:终,尽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鲁国大夫,食邑在柳下,谥号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以上参见孟子·万章下孟子·尽心下

敦:诚恳地

用:才能参见吕氏春秋·遇合

被服:蒙受

渐渍(h@字):浸染,这里是逐渐感化的意思

闾(l+驴)巷:小的街道这里指社会上

率:顺服

子路:即仲由(前542~前480年),春秋末年鲁国卡(今山东泗水东)人,孔子得意门人之一,以政事见称参见荀子·大略

鸡:指似雄鸡头式的帽子豚(t*n屯):猪这里指似公猪尾巴式的东西参见史记·弟子列传抱朴子·勖学

杨:这里是噘起的意思吻:嘴唇

聒(gu#锅):嘈杂,刺耳

磨砺:磨刀使其锋利引申为磨炼

阖:疑与“闿”繁体字形近而误章录杨校宋本作“闿”,可证闿(k1i开):开牖:通“诱”,诱导

21节:事屈:屈服折:折服

22序:排定秩序这里是列入的意思四科:孔子把他的得意学生,按其特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以后儒家评论人物均按此分类,称为四科序在四科:指子路被列入“政事”之中参见论语·先进

译文

王良造父被称为善于驾驭车马的好手,能把不好的马驯成好马如果只能驾驭好马,不好的马不能够驯服,这只能是普通马夫驾车的本领,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可以让世人称赞呢所以说:王良一登上车,马就不会疲塌跑不快尧舜治理国家,百姓不会狂妄愚蠢传注上说:“尧舜的百姓,能挨家挨户地被封赏桀纣的百姓,要挨家挨户地被诛杀”“有夏周这样的百姓,所以三代能够按正道而行”圣明君主的百姓像那样,凶残君主的百姓像这样,归根到底在于教化而不在于本性听到伯夷的品格,贪恋的人会廉洁,怯懦的人会立志听到柳下惠的品格,刻薄的人会厚道,庸俗的人会宽容仅仅是听到他们品格崇高,就有的变得有节操,何况是亲自接触本人,面对面地诚恳地告戒呢!孔门弟子七十人,都有胜任卿相的才能,他们蒙受圣人教诲,文才得到精心培养,智慧和才能超过常人十倍,这都是教育训导的功绩,逐渐感化的功劳他们没有进到孔子门下学习时,只是社会上平凡而不出奇的人其中尤其最不顺服的是子路世人说子路是做事没有恒心的庸人,在没有到孔子门下学习时,头戴鸡冠,臂挂猪尾,凶猛无礼听见朗读书的声音,就摇头摆尾,噘嘴怪叫,吵闹之声直刺读书人的耳朵,可恶到极点孔子把他叫来,并且教育他,逐渐感化磨练启发教导诱导进取,这样凶暴的气势消失了,骄横的现象收敛了,终于能办理政事,列入在四科之内这就是改变本性把恶人变成善人的证明

原文
8·4夫肥沃,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而埆者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肥沃者相似类也地之高下,亦如此焉以钁锸凿地,以埤增下,则其下与高者齐如复增钁锸,则夫下者不徒齐者也,反更为高,而其高者反为下使人之性有善有恶,彼地有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则将善者同之矣善以化渥,酿其教令,变更为善,善则且更宜反过于往善,犹下地增加钁锸,更崇于高地也,“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赐本不受天之富命,所加货财积聚,为世富人者,得货殖之术也夫得其术,虽不受命,犹自益饶富性恶之人,亦不禀天善性,得圣人之教,志行变化世称利剑有千金之价棠谿鱼肠之属,龙泉太阿之辈,其本铤,山中之恒铁也,冶工锻炼,成为铦利,岂利剑之锻与炼乃异质哉工良师巧,炼一数至也试取东下直一金之剑,更熟锻炼,足其火,齐其铦,犹千金之剑也夫铁石天然,尚为锻炼者变易故质,况人含五常之性,贤圣未之熟锻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古贵良医者,能知笃剧之病所从生起21,而以针药治而已之22如徒知病之名而坐观之,何以为奇夫人有不善,则乃性命之疾也,无其教治而欲令变更,岂不难哉!

注释

肥:养分丰富沃:灌,浇(qi1o敲):土地瘠薄埆(qu8确):土地不平而贫瘠

树:种植

:(qi4o窃):土地不平

埆(ju6决):大锄锸(ch1插):铁锹

埤(p@皮):矮墙这里指高处的土地

彼:根据文意,疑“犹”字之误

致:致使教令:秦法,对诸侯王公的告谕称教,对下层官吏及百姓的告谕称令这里是教化的意思

之:疑“不”字之误根据文意,疑“将”后夺一“与”字

以:通“已”,已经

酿:酝酿这里是培养的意思

货:做买卖殖:繁殖,增殖货殖:做买卖牟利引文参见论语·先进

加:根据文意,疑“以”字之误

在前面命禄篇中,王充认为“命”是不能改变的,端木赐“转货致富”是命定的,而不是因为他“术善学明”这里又说他未受天命而是“得货殖之术”致富前后关于“命”的观点有矛盾

棠谿(x9西):即堂溪,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西以出铜铁,铸造利剑著称盐铁论·论勇:“世言强楚劲郑,有犀兕之甲,棠谿之铤”鱼肠:古代的一种名贵宝剑参见史记·苏秦列传淮南子·修务训

龙泉太阿:古代二种名贵宝剑晋书·张华传,相传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使人在丰城狱中挖地得二把剑,一把叫龙泉,一把叫太阿

铤(t!ng挺):未经冶铸的铜铁

一:专心

东(東):疑与“束”形近而误束:束带,腰带直:通“值”,价值一金:指价值便宜

齐:整治铦:锋利

奚:为什么患:担忧,忧虑

21笃(d(堵)剧:病危

22已:停止这里是治好的意思

译文

肥沃与贫瘠,是土地的本性土肥而有水浇灌的,本性美好,种庄稼长得很茂盛土地高低不平而瘠薄的,本性恶劣,要是深耕细锄,多加粪土,努力加上人的功夫,以帮助地力,这样种下的庄稼与那肥沃土地就会相类似地的高低,也同这道理一样用大锄和铁锹挖地,把高处的土填到低的地方,而那低处就会与高处平齐如果再用大锄和铁锹继续挖下去,那么低处不仅是平齐,反而会变得更高,可是那高处反而成了低处假使人性有善有恶,就像地有高有低一样,如果努力使他接受教化,不善的就会和性善的人一样并且好德性已经变得深厚,培养着他的政教风化,使他变得善良,这种“善”就将更应该比过去的善更善,如同低处增加大锄和铁锹去继续填土,就会比高处更高一样“端木赐没有承受禄命却做生意发了财”端木赐本没有承受天给予的富命,所以做生意发了财并有积聚,成为社会上富有的人,是因为他掌握了做生意牟利的一套方法掌握了这套方法,即使没有禀受禄命,还是会越来越富裕性恶的人,也没有禀受天给予的善性,只要得到圣人的教导,志向和操行就能改变世人称赞利剑有千金的价值像棠谿鱼肠龙泉太阿等宝剑,它们本来是未经冶炼的山中的一般铁矿,经过冶炼工人冶炼锻造,就成了锋利的剑,难道利剑的冶炼锻造用的是特殊材料这是因为工匠技术高明,又经过认真多次的冶炼才成功的试拿佩在腰带下一把普通的剑,反复熟练地锻造,使锻烧的火保持足够的温度,再把它整治锋利,就如同一把值千金的宝剑了铁矿石是天然的,尚且被锻炼的人改变了原来的本质,何况人还包容有仁信五种德性,只是贤圣还没有对他们加以锻炼罢了,为什么要担忧他们的天性不善呢!古人尊重良医,是因为他能知道危重的疾病从哪儿产生,并且用银针和药物治好它要是光知道病的名称就坐等它好,那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人有不好的德性,那是性与命的疾病,没有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救治就想叫他们改变,岂不是太难了吗!

原文
8·5天道有真伪,真者固自与天相应,伪者人加知巧,亦与真者无以异也,何以验之禹贡曰“璆琳琅玕”者,此则土地所生,真玉珠也然而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兼鱼蚌之珠,与禹贡璆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阳遂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比真取火之道也今妄以刀剑之钩月,摩拭朗白,仰以向日,亦得火焉夫钩月非阳遂也,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今夫性恶之人,使与性善者同类乎可率勉之,令其为善使之异类乎亦可令与道人之所铸玉,随侯之所作珠,人之所摩刀剑钩月焉,教导以学,渐渍以德,亦将日有仁义之操

注释

天:疑当作“夫”,形近而误道:这里指万事万物产生的原理和方法真:自然形成的伪:人为的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玕”后太平御览卷八○五引论衡文有“璆,玉也琳,珠也琅玕,珠之数也”可从者:尚书·禹贡无此字,可从

消烁(shu^朔):熔化五石:据抱朴子记载,指丹砂雄黄白矾曾青和磁石

随侯:指周代汉水东岸姬姓随国的一个君主

教:法术

意:意义,含义加:超过

阳遂:据雀豹古今注·杂注上说,是利用阳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参见淮南子·天文训

五月:复历五月,古人认为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丙午:古人用天干(甲癸)与地支(子亥)相配纪日今人记日说,五月某日古人记日则说,五月丙午日按阴阳五行说,丙和午都属火,所以认为“五月丙午”这天是一年中阳气火气最旺盛的日子

消炼:熔化消炼五石:据抱朴子·登涉记载,古时炼铜铸器要加入五石

比:太平御览卷二二引论衡文作“此”,可从

今妄以刀剑之钩月:本书乱龙篇作“今妄取刀剑偃月之钩”,可从偃月:半月形

钩月:疑当从上注作“偃月钩”

耐(n6ng能):通“能”

钩月:疑当从注作“偃月钩”本书乱龙篇有“刀剑偃月钩”,可证

译文

道有自然形成的,有人为的,自然形成的本来一开始就与天意相符合,人为的是人施加了智慧和技巧,但它与自然形成的没有什么两样拿什么证明呢尚书·禹贡上说的“璆琳琅玕”,璆,是美玉琳,是真珠琅玕,类似珠这些本来是地里形成的,真的玉和珠然而道人熔化五石,作成五色的美玉,与真正的宝玉相比,光润没有什么差别还有鱼和蚌里的珍珠,与禹贡里说的璆琳,都是真正的美玉珠宝至于随侯用药制作玉珠,光亮得像真的一样,这是道士的法术所至,已超出人的智慧和技巧范围阳遂是从天上取火,五月丙午这天中午的时候,熔化五石用它铸成铜镜,反复磨擦使其发亮,然后把镜面朝上向着太阳,立即火就来了,这才真是取火的方法现在随便用刀剑和半月形的钩把它擦得雪亮,朝上向着太阳,也能得到火半月形的钩不是阳遂,它能取火的原因,是摩擦导致的现今性恶的人,假使他们与性善的人同类可以引导勉励他们,使其变得性善假使他们不同类也可以使他们跟道人铸玉,跟随侯制作玉珠,像人磨刀剑和半月形的钩一样,以学习去教育开导,以德去逐渐感化,这样他们就会一天天地逐渐具备仁义的操行了

原文
8·6黄帝与炎帝争为天子,教熊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欲得三公,而尧不听,怒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旌,奋心盛气,阳战为强夫禽兽与人殊形,犹可命战,况人同类乎!推此以论,百兽率舞,潭鱼出听,六马仰秣,不复疑矣异类以殊为同,同类以钧为异,所由不在于物,在于人也

注释

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以云为官少典之子炎帝:传说是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相传少典娶有蟜(ji3o绞)氏而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b3n板)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打败

罴(p0皮):兽名,熊的一种貔(p0皮)古籍中的一种猛兽说文中认为是豹子一类旧说可以驯服熊虎等兽类来作战

以上事参见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五帝德

三公: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说司马司徒司空,一说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旌(j9ng晶):古代竿头缀旄牛尾,下有五彩析羽的旗子用以指挥或开道以后作为旗子的通称

阳:仗恃为:助

率:一概,一律百兽率舞:据尚书·舜典记载,传说舜命夔(ku0葵)掌管音乐,奏乐时,百兽能跟着起舞

潭鱼出听:据荀子·劝学记载,传说古代有个叫瓠(h)户)巴的人,善弹瑟(s8色)他弹瑟时,连潭里的鱼也会浮到水面上来听

秣(m^末):马料这里是马吃料的意思六马仰秣:据荀子·劝学记载,伯牙善弹琴,他弹琴时,周围正在吃饲料的马也会抬起头来边吃边听

钧:通“均”

所由:古代办事必经胥吏和差役之手,故称他们为所由这里是关键的意思

译文

黄帝跟炎帝为争夺成为天子,就驯化熊虎等在阪泉的郊外与炎帝的部队大战,三战得胜,炎帝大败尧把天下让给舜,鲧当时是诸侯,想做三公,但尧不答应,于是激怒自己的猛兽,想以此作乱,把兽的角排列起来可以成墙,竖起尾巴可以作军旌,心奋气盛,想仗此打仗逞强禽兽与人是不同的形体,尚且能命它们打仗,何况人们是同类呢!以此推论,百兽能闻乐起舞,潭里的鱼会出水听瑟,六匹马会昂首边听琴边吃料,这些就没有什么可以再怀疑的了异类能由不同转为相同,同类能由相同转为不同,关键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人的作用

原文
8·7凡含血气者,教之所以异化也三苗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之,恩教加也楚越之人,处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故曰:齐舒缓,秦慢易,楚促急,燕戆投以庄岳言之,四国之民,更相出入,久居单处,性必变易夫性恶者,心比木石,木石犹为人用,况非木石!在君子之迹,庶几可见

注释

三苗:亦称有苗苗民,传说是古代南方的一个部族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地在江,淮,荆州(今河南省南部至湖南省洞庭湖江西省鄱阳湖一带)传说舜时被迁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

齐之:使他们变得整齐这里指使不贤变贤

以上事参见韩诗外传卷三

岳:齐国国都临淄城里的两条街

慢易:对人轻视侮辱

戆(g4ng杠):愚而刚直投:借为“豉”(ch)触)广雅·释诂二:“豉,勇也”戆投:憨而勇猛

单:疑“群”形近而误

译文

凡是有血气的人,教育他们是为了能使其发生变化三苗的百姓,有的贤良有的不贤良,尧舜使他们都变得贤良,是施恩加以教化的结果楚国越国的百姓,处于庄岳之间,经过较长时间,性情变得和缓,风俗也有所改变原来说:齐人性情和缓,秦人性情傲慢,楚人性情急燥,燕人性情憨直从楚国和越国百姓处于庄岳之间而改变了性情来看,齐燕四国百姓,相互之间往来,长时间地大家居住相处,性情必然会改变性恶的人,说他们心像木石一样,木石尚且能被人利用,何况他们并不是木石呢!可见,问题在于君子的教化,这大体可以清楚了

原文
8·8有痴狂之疾,歌啼于路,不晓东西,不睹燥湿,不觉疾病,不知饥饱,性已毁伤,不可如何,前无所观,却无所畏也是故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何以验之三军之士,非能制也,勇将率勉,视死如归且阖庐尝试其士于五湖之侧,皆加刃于肩,血流至地句践亦试其士于寝宫之庭,赴火死者不可胜数夫刃,火非人性之所贪也,二主激率,念不顾生是故军之法轻刺血,孟贲勇也,闻军令惧是故叔孙通制定礼仪,拔剑争功之臣,奉礼拜伏,初骄倨而后逊顺,教威德,变易性也不患性恶,患其不服圣教,自遇而以生祸也

注释

痴狂:疯癫

观(qu4n劝):通“劝”,劝勉,鼓励

学校:汉时郡国曰学,县侯国曰校

狱理之吏:管理牢狱的官吏这里指司法的官吏

见:知晓

志:德性

三军:先秦时各国多设中下(如晋国),或中右(如楚国)三军这里泛指军队

阖庐(h6l*合驴)(~公元前496年):一作阖闾名光,春秋末年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试:试验这里是训练的意思五湖:太湖的别名

以上事参见吕氏春秋·上德

句(g#u勾)践(~公元前465年):春秋末越国君主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

赴火死者不可胜数: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越王勾践准备灭吴,对士岳进行严格训练,在台上点起火,奖赏冲过火的人于是当进军鼓一响,士兵就奋不顾身地向火冲去

念:顷刻

根据文意,疑“血”后夺“重决脰”三字,否则像孟贲这样的勇士闻军令是不会害怕的脰(d^u豆):脖子

叔孙通:姓叔孙,名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滕县东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先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任博士,称稷嗣君汉初根据奏法替汉高祖刘邦制定朝仪,整顿朝廷秩序汉仪十二卷后任太子太傅太常事参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下文有“不服圣教”句,故疑,“教”前脱一“圣”字

遇:得志

译文

人有疯癫的疾病,就会在路上又唱又哭,不知道东西南北,看不见是干是湿,感觉不到自己有病,也不晓得肚子是饿是饱,性情已经受严重伤害,对其无可奈何,因为向前他没有奔头,后退也无所畏俱所以国家法律不废除负责教育的官吏,不废除负责司法的官吏,就是要使大众接受礼义的教化学校教育勉励他在前,法令禁止防范他们在后,即使有丹朱那样的德性,也可能通过勉励而从善用什么来证明呢军队的士兵,不是能够容易控制的,他们的勇猛精神如果得到引导勉励,就会视死如归阖庐曾经在太湖边训练他的士兵,叫他们都把刀口按在肩上,让血直流到地句践也在他寝宫的院子里架起火训练他的士兵,结果跳进火里死的人多得数不清刀割,火烧都不是人性所贪图的,由于二位君主的激励引导,他们顷刻间也就不顾惜自己生命了所以,军法轻的处分是刺出血,重的处分是砍头,就像孟贲那样的勇士,听到军令也会害怕所以,叔孙通为朝庭制定了礼仪,那些拔剑争功的大臣,也只得遵奉朝仪甘愿屈服,起初傲慢的到后来也都恭顺了,这是圣人的教化和皇帝的威严,使他们改变了性情不担心其性恶,担心的是他们不服从圣人的教化,自以为是而因此发生祸害

原文
8·9豆麦之种与稻梁殊,然食能去饥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譬诸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残则授不仁之气泊,而怒则禀勇渥也仁泊则戾而少愈,勇渥则猛而无义,而又和气不足,喜怒失时,计虑轻愚妄行之人,罪故为恶,人受五常,含五脏,皆具于身,禀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犹或厚或泊也,非厚与泊殊其酿也,曲孽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曲孽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人指訾之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鄣,为之具宅,人弗复非

注释

梁:疑作“粱”,形近而误章录杨校宋本作“粱”,可证

诸:之于的合音

效:效果这里指味道

泊:通“薄”

本句的意思是,凶残的人承受仁的气薄,所以“授”字疑作为“受”“残则受不仁之气泊”显然与文意相背,故疑“不”是衍文

戾(l@利):凶暴愈:递修本作“慈”,可从

罪:“罪故为恶”与文意相背,故疑是“非”之误

参见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韩诗外传

根据下文文意,疑“犹”后夺一“酒”字

孽:疑“蘖”形近而误章录杨校宋本作“蘖”,可证下同曲蘖(q&ni8区聂):酒曲

少多:疑“多少”之误倒递修本作“多少”,可证

西门豹:战国魏文侯时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令姓西门,名豹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开水渠十二家,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以发展农业生产

韦:皮带佩韦以自缓:据韩非子·观行记载,西门豹性情急燥,于是给自己系上皮带,以提醒自己应该缓慢些

董安于:春秋时晋国人,晋国大夫赵孟的家臣

带弦以自促:据韩非子·观行记载,董安于性情缓慢,于是随身带上弓弦,以提醒自己应该变得急促些

参(s1n三):同“叁”

字:屋檐达:窗户

鄣(h4ng丈):同“障”,遮

译文

豆麦的果实与稻谷小米不同,然而吃了能消除饥饿小人与君子是禀承的天性不同吗把他们与五谷相比,五谷都是为了食用,果实都能充饥但味道不一样,人禀受的气有厚有薄,所以德性有善有恶凶残的人则承受仁的气少,而容易发怒的人则承受勇的气多仁气少就凶狠而缺少仁慈,勇气多就凶暴而没有情谊,再加上阴阳协调和谐的气不足,变得喜怒失常,考虑问题轻率,愚昧行为胡乱的人,并非有意作恶而是生性如此,人有仁信五常之气,包容在五脏里,都具备于人体,只因禀受的气薄而少,所以他们的操行不如善人,就像酒有的味浓有的味淡,这并非味浓味淡是由于不同酿造方法造成,而是因为酒曲的多少使它变得这样因此,酒味的浓淡,是同样的酒曲酿造出来的人性的善恶,是同一元气形成的从天承受的气有多有少,所以人性有贤有愚西门豹性情急燥,就系上皮带以提醒自己应变得和缓些董安于性情缓慢,就佩带弓弦以提醒自己应变得急促些急促与缓慢,同样是失去中和,然而皮带与弓弦附着在身上随时提醒自己,使成为了性情完美的人如果能接受系皮带与佩弓弦的教育感化,补充上自己性情的不足,那么与西门豹,董安于齐名的就能有第三个人破房烂屋,没有完整的墙壁屋檐窗户,于是人们指责非议如果钱财富裕,起屋筑墙,由此遮盖住原来的破烂,成为完备的住宅,人们就不再指责非议了

原文
8·10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夫人之质犹邺田,道教犹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难率也雒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义之道数加于身,孟母之徙宅,盖得其验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使之然也南越王赵他,本汉贤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陆贾说以汉德,惧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觉改悔,奉制称蕃其于椎髻箕坐也,恶之若性前则若彼,后则若此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

注释

行田:分配田地

参见吕氏春秋·乐成汉书·沟洫志

漳水:漳河,在今河北南部事参见史记·河渠书

膏腴(y*鱼):指肥沃的土地

钟:古代容量单位春秋时齐国的“公量”以六十四斗为一钟战国时魏,秦等国也兼用这种量器

雒(lu^洛)阳:即东汉都城洛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激:阻遇水势洛:章录杨校宋本作“雒”,可从

孟母:指孟柯的母亲徙(X!洗):迁移孟母之徙宅:据刘向列女传·母仪记载,孟子的母亲为了有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孟子成材,曾三次搬家,才找到满意的地方

势:地势这里指环境

赵他(tu¥驮)(~公元前137年):又作赵佗,直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南越国王秦时为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等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受封为南越王后因吕后禁输铁器,进行反抗,自称南越武帝汉文帝时再派陆贾出使南越,景帝时重又以藩臣归顺汉朝南越:古地名在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

南夷:指我国古代南部民族

畔:通“叛”王制:这里指汉朝的制度

椎髻(hu9j@追计):像椎形的发髻箕坐:坐时两腿伸直张开,形似畚箕

陆贾:战国末期楚国人,汉初的政论家辞赋家从汉高祖定天下,常被派往各诸侯为说客,是汉高祖的重要谋臣官至太中大夫对汉初的政治曾发生影响著有新语一书

蹶(gu@桂)然:急速

藩:属国以上事参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南越列传

译文

魏国每个劳力分配无主荒田一百亩,邺县唯独土地贫瘠每劳力要分配二百亩,西门豹引用漳水灌溉,使之成了肥沃的土地,每亩要收庄稼一钟人的本质就像邺县的荒田,仁义之道的教化如同漳水,让人担心的是不能变化,而不是担忧人性难于引导雒阳城中的河道里没有水,治水工人就截断雒河中的水,使它上涨,于是河道里有水日夜奔流,这是治水工人的功劳这样说来,接近君子,仁义之道就会屡次施加在你身上,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大概就能证明人聚居地方的水污浊,在野外的水清洁同样是一种水,来源于天边,有的污浊,有的清洁,这是所处的环境使它这样南越王赵他,本来是汉朝贤良的人,被南夷的风俗所化,背叛汉朝制度,梳成椎状发髻,两腿伸直张开地坐着,就像天生喜欢这样陆贾用汉的道德劝说,又用皇帝的威严恐吓,他就很快地起来坐好,从内心感到应该改悔,于是奉行汉朝制度,改称属国他对于梳椎髻坐如箕,又像是天生厌恶了前面像那样,后面却又像这样这样说来,人还是在于教化,不单一在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