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

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注释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北辰:北极星

所:处所,位置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蔽: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无违:不要违背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御:驾驭马车

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养:音yǎ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因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人焉廋哉

注释

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所安:所安的心境

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2•12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周:合群

比:音bì,勾结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迷惑糊涂

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注释

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斯:代词,这

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这里还有一种断句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根据这种断句方法可以翻译成你知道一个事情的道理但不知道怎么去应用实践说明你还是不懂此处的为字解释为实践这段话说的是真懂和假懂的区别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疑:怀疑

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原文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以:连接词,与“而”同

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临:对待

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或:有人不定代词

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指尚书

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原文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因:因袭:沿用继承

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谄:音chǎn,谄媚阿谀

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