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三十二 漻水蕲水决水沘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

原文
决水之入淮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次于 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

注释

即决水今称史河发源于安徽和湖北二省边境的大别山北流进入河南省在固始县以北与灌河汇合称为史灌河北流注入淮河即灌河出河南省商城县南黄柏山东北经固始县西南北注史河

到达

临时驻扎

民宰百姓和官员

全违全部不同差异违背

考求考寻探察考求

相伦相似

习俗流俗妨害真实情况

译文

决水入淮处民间称为浍口不对这是决水灌水的入口从前我曾因公到过淮津舟车到后就在决水边歇宿我走访老百姓和地方官地名与古名全不一致探究水脉查考水经才知道这是决口只因灌浍读音相同民间沿用惯了反而把真名埋没罢了

原文
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舟车是焉萃止又西北右合东溪溪水引渎北出西南流迳导公寺西寺侧因溪建刹五层屋宇闲敞崇虚携觉也又西南流注于肥肥水又西迳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引渎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南播肥水西迳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泉同七净溪水沿注西南迳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水西南注于肥水

注释

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入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黎浆在今安徽省寿县寿春县古县名秦置治今安徽省寿县长濑津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

迫近

萃(cuì)止聚集

刹(chà)佛教的寺庙

闲敞空阔宽敞

崇虚高耸携觉一作“嶕晓”峻峭高耸

外郭外城隅阿之榭楼台亭榭

三春暮春九夏夏日

城隍护城河

扩散流散

冲刷水向下流

精舍佛寺塔庙

僧人和道人世俗之人

内外寺内寺外引汲打水

七净佛教词语佛教中本指不染白净以花比喻七种净德又称七净花这里取清净之义

译文

肥水从黎浆北流经寿春县老城东就到长濑津旁边有谢堂北亭迎宾送友都要来到这里无论是水路陆路过往舟车都要聚集在这里歇息又西北流在右边汇合了东溪溪水引了一条水渠北出往西南流经导公寺西寺旁临溪建塔高五层寺院屋宇闲静宽敞塔高耸峻峭又西南流注入肥水肥水又西流经东台下此台就是寿春外城东北角的水榭东边有湖暮春夏日里红艳艳的荷花盖满湖面流水经沟渠引入城河积成水潭叫东台湖也是肥水南流形成的肥水西流经寿春县老城北在右边汇合了北溪溪水发源于北山泉水奔泻而下冲刷着溪石流泻于山涧中山涧头上密林插天高高的树上挂着太阳涧水流出山林僧舍的右边山渊寺的左边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边嬉游寺内寺外的人都从溪里汲水泉水十分清净溪水西南流陆道士解南精庐就建在溪旁庐舍大的不显空旷小的也足够安居也是一处胜境溪水西南流注入肥水

原文
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

注释

谢玄字幼度苻坚入侵谢玄以前锋都督率精锐八千大破苻坚百万于肥水苻(fú)坚氐族人字永固杀前秦皇帝苻健子苻生而登王位于五胡中最为强盛

八公山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八公相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见的八位仙人皆有驻衰之术

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入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神志昏乱

译文

从前晋时谢玄抗御苻坚南侵在八公山祈祷在肥水之滨布置战阵苻坚遥望山上草木好像都是人的模样这里就是苻坚战败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八公的神灵在保佑晋军实际上是苻氏将亡所以神志昏乱之故

原文
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余人水为浊流

注释

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光武帝时奉命击蜀公孙述震惊臧宫字君翁颍川郏(jiá今河南省郏县)人光武帝时封期思侯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公元25年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

夹船在船的两边

译文

从前岑彭和臧宫从江州出发循涪水而上公孙述命令延岑在沈水部署强大的兵力臧宫左翼为步兵右翼为骑兵在两边拥着船只前进声势震动整个山谷大败延岑军斩首和落水淹死的有一万多人把整条江水都弄浑浊了

评析

这一卷立题的共有十四条河流水经注全书立题河流最多的一卷多数都是支流小河分属长江和淮河两个水系漻水是涢水的支流发源于湖北河南二省边界上的桐柏山上游今已建成先觉庙水库下流在今随州市以南的淅河注入涢水一般地图上已经不标出此河名称蕲水今仍称蕲水又名蕲河是长江支流发源于湖北安徽二省边境英山县大浮山西南流在蕲春县附近注入长江全长仅一百多公里决水今称史河发源于安徽和湖北二省边境的大别山上游在安徽金寨县建有梅山水库北流进入河南省在固始县以北与灌河汇合称为史灌河北流注入淮河全长约一百二十公里沘水又称渒河发源于大别山北流在正阳关附近注入淮河全长约二百五十公里泄水今称汲河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东南东流至霍丘县注入城东湖与淮河汇合全长一百一十公里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入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施水发源于今合肥市以西上游今已建成董铺水库东流经合肥市而南折注入巢湖由于巢湖通过裕溪口与长江沟通所以施水也是长江的支流沮水今称沮河是长江的支流此水发源于湖北省保康县西南南流在当阳县南与漳河汇合称为沮漳河在江陵市附近注入长江全长二百多公里漳水今仍称漳水也名漳河发源于湖北省南漳县西南南流至当阳县南与沮河汇合称为沮漳河注入长江夏水按水经也是沔水支流但现在地图上可以与夏水相当的河流有大富水和溾水两条都是北河支流北河东流与涢水汇合然后注入汉江但郦道元的说法与水经不同他说“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又说“自堵口下沔水兼通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所以郦氏之意夏水只不过是沔水的若干汊道中的一条而已羌水今称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支流之一发源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上游在甘肃省到四川广元注入嘉陵江全长达五百七十公里涪水今称涪江是嘉陵江的南支发源于松潘县雪宝顶南流到合川县注入嘉陵江全长约七百公里梓潼水今称梓潼江是涪江支流发源于川北江油县龙门山南流至射洪县注入涪江全长三百多公里涔水在卷二十七沔水中已见于“(沔水)又东过成因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在这条文之下文长达一千五百多字但对于涔水郦道元除“涔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一句外没有其他任何解释现在涔水在此卷单独立题设篇文仍说“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早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郦道元对此水的文稍多如“涔水即黄水也”“(成固)城北旧有桁北渡涔水”“黄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涔水北至安阳左入沔为涔水口也”按魏晋的安阳县在今陕西省石泉县南在这一带找不到可以和涔水或黄水相当的河流郦道元在沔水涔水此篇中只字不提水经两度指出的涔水发源地旱山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沔水篇中作了一条按语“郦氏置早山不论隐有不从文之意正其矜慎处”现在的地图上在西乡石泉两县间汉江的较大支流有牧马河和泾洋河是否是水经涔水无法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