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误(一)

原文
0970小戏中于弈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予因读坐右方,谓之‘蹙戎’又尝览王充论衡之言秦穆为缪,音谬及往往见士流遇人促装,必谓之曰‘车马有行色’直台直省者云‘寓直’,实为可笑乃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

弈:围棋枰:围棋盘蹙融:疑指‘簺’(音賽)这种游戏早已失传蹙戎,蹙,紧迫戎,有征伐意角棋用‘蹙戎’比用‘蹙融’更合适但融戎音同,通用也很正常,段老先生有些无聊坐右方:萧衍(464-549年)即梁武帝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开国皇帝著有坐右方十卷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汉族,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前621年)谥号穆车马有行色:意思是外出回来的车马还带有灰土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不应该理解为将要出行直台直省:指各省,因直属中央,所以又叫直省寓直:寄宿于别的署衙当值后泛称夜间于官署值班宾语:宾,通摈排斥,丢弃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食芋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这里指‘应该丢弃的言语’不能理解为‘宾客的言语’,否则太不近人情

译文

在棋盘上的一种小游戏,每人摆五个棋子比快慢,名叫‘蹙融’我读坐右方一书,该书称之为‘蹙戎’又曾经看王充的论衡,该书说秦穆公为秦缪公缪音谬又往往看见读书人遇到他人准备行装,必对他说‘车马有行色’直台直省的人被称为‘寓直’,实在可笑,就写下该丢弃的言语中十分错误的,记在这里

【参考文献】说文曰:‘簺,行棋相塞谓之簺簺法曰:簺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大概是每人五个棋子,运子前进的同时想办法堵塞对方通道,先过去的胜

原文
0971予太和初,从事浙西赞皇公幕中,尝因与曲宴,中夜,公语及国朝词人优劣云:“世人言‘灵芝无根,醴泉无源’,张曲江著词也,盖取虞翻与弟求婚书,徒以‘芝草’为‘灵芝’耳”予后偶得虞翻集,果如公言开成初,予职在集贤,颇获所未见书始览王充论衡,自云“充细族孤门”,或啁之,答曰:“鸟无世凤凰,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必当因祖有以效贤号,“则甘泉有故源,而嘉禾有旧根也

太和:(827-835年)文宗李昂的年号之一浙西:乾元元年(758年),析江南东道设浙江西道,在今镇江一带,包括今天的苏南上海和浙北徽州赞皇公:用原籍地名代指李德裕,(787-849年),字文饶,赵州(今河北赞皇)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曲宴:一种无事找乐的酒宴,时间地点不固定,席上常有赏花赋诗等活动张曲江:唐张九龄,广东韶州曲江人,故称‘张曲江’(678-740年),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后汉征君徐君碣铭(张九龄)铭曰:“灵芝无根,醴泉无源角立杰出,先生斯存英英先生,德不可名麟出无应,鸿飞人冥道高事远,迹陈名劭勒石旧邦,以观其妙”三国吴虞翻与弟书:“长子容,当为求妇,远求小姓,足以生子而已天之福人不在贵族,芝草无根,醴泉无源”虞翻:(约164-约233年),字仲翔,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仕于东吴徒:独,仅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慕君之高义’芝草:与弟书作‘芝草’张九龄写的碑文作‘灵芝’开成:(836-840年)文宗李昂的年号之一集贤:开元十三年,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书院类今图书馆王充:(27-约97),字伴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一生仕途不佳,著书多部,只有论衡保存下来嘉禾:孙氏瑞应图:“嘉禾,五谷之长,盛德之精也文者则二本而同秀,质者则同本而异秀,此夏殷时嘉禾也”两棵苗共生一穗,或一棵苗生两个穗

译文

我太和初年,在浙西李德裕的帐下做事,曾经参加娱乐性的酒宴,到了半夜,李德裕谈到唐朝词人的优劣时说:“世上人说‘灵芝无根,醴泉无源’,这是张九龄写的话,摘抄自虞翻写的与弟求婚书,唯独把原文的‘芝草’改写成‘灵芝’了”我后来偶然得到一本虞翻集,看看果然和李德裕说的一样

到了开成初年,我在集贤殿任职,很有机会看了一些从没见过的书开始看了王充的论衡,他自己说“我王充出生在低微的小户人家”,有人嘲笑他,王充回答说:“鸟没有世代是凤凰的,兽没有种族源自麒麟的,人没有因为祖宗而成为圣贤的”如果必然因为有高贵的祖先,才能得以仿效祖先贤德的名号,“那么甘泉就必有古老的源头,而嘉禾也必然应该有宿根”(我这才知道‘醴泉无源’这句话是源自这里啊)

【参考文献】论衡:“充细族孤门或啁之曰:‘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虽著鸿丽之论,无所禀阶,终不为高夫气无渐而卒至曰变,物无类而妄生曰异,不常有而忽见曰妖,诡于众而突出曰怪吾子何祖其先不载况未尝履墨涂,出儒门,吐论数千万言,宜为妖变,安得宝斯文而多贤

细族:低微的家族,是与“豪族”相对而言啁:同“嘲”嘲笑禀阶:承受,凭借这里指师承渊源关系涂:通“途”履墨涂:走墨家的道路,指学过墨家的学说

答曰:‘鸟无世凤皇,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物无常嘉珍才高见屈,遭时而然士贵故孤兴,物贵故独产文孰常在有以放贤,是则澧泉有故源,而嘉禾有旧根也屈奇之士见,倜傥之辞生,度不与俗协,庸角不能程是故罕发之迹,记于牒籍希出之物,勒于鼎铭五帝不一世而起,伊望不同家而出千里殊迹,百载异发士贵雅材而慎兴,不因高据以显达’”

放贤:仿贤

原文
0972范传正中丞举进士,省试风过箫赋,甚丽,为词人所讽然为从竹之“箫”,非萧艾之“萧”也荀子云:“如风过萧,忽然已化”义同“草上之风必偃”,相传至今已为误予读淮南子云:“夫播棋丸于地,圆者趣窐,方者止高,各从其所安,夫人又何上下焉若风之过箫也,忽然感之,可以清浊应矣”高诱注云:“清商,浊宫也

范传正:(800年)前后在世,唐贞元十年(794)登进士第,所作省试风过箫赋以博学宏词科及书判登甲科授集贤校书郎风过箫赋参见全唐文·卷六百十四省试:科举中的礼部考试萧艾:艾蒿,臭草常用来比喻品质不好的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编写的这里引淮南子原文,意思是用来校正范传正文章里所用的‘箫’字这里的引文与今所见淮南子文字略有不同,参见相关链接窐:音洼高诱:东汉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少受学于同县卢植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任司空掾,旋任东郡濮阳(今属河北)令,后迁监河东注有淮南子注(今与许慎注相杂)吕氏春秋注清浊:如果是指宫调或商调,那么就不是指一只箫而是有两只以上不同音调的箫

译文

范传正中丞考进士时,省试的文章风过竹赋,十分雅丽,被文人拿来朗读背诵但应该是竹字头的“箫”,不是萧艾的“萧”荀子说:“如风过萧,忽然已化”意义和“草上之风必偃”相同,相传至今已经是错了

我读的淮南子上说:“(就像)把棋子洒在地上,圆棋子会趋向低洼处,方棋子会停在高地方,各取满足自己安稳的条件,那么人又有什么上下呢就像风吹过箫,(箫)忽然被风吹到了,就可以各自发出清浊声音相应和了”高诱注说:“清是指商调,浊是指宫调

【相关链接】淮南子·齐俗训:‘譬若播棋丸于地,员者走泽,方者处高,各从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风之过箫,忽然感之,各以清浊应矣

原文
0973相传云,释道钦住径山,有问道者,率尔而对,皆造宗极刘忠州晏,尝乞心偈令执炉而听,再三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钦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至今以为名理予读梁元帝杂传云:“晋惠末,洛中沙门耆域,盖得道者长安人与域食于长安寺,流沙人与域食于石人前,数万里同日而见沙门竺法行尝稽首乞言,域升高坐曰:‘守口摄意,心莫犯戒’竺语曰:‘得道者当授所未听,今有八岁沙弥亦以诵之’域笑曰:‘八岁而致诵,百岁不能行’嗟乎!人皆敬得道者,不知行即是得

径山:位于今杭州城西北,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创建于唐代的‘径山寺’,寺内僧众1700余人,禅房360间刘忠州宴:刘晏(716-780年),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字士安开元时以神童授太子正字780年杨炎进谗言,唐代宗将刘晏贬到忠州并杀害新唐书·卷一四九:‘诏拜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晏至吴郡而璘反,乃与采访使李希言谋拒之希言假晏守余杭(文中所言或是此时的事),会战不利,走依晏晏为陈可守计,因发义兵坚壁会王败,欲转略州县,闻晏有备,遂自晋陵西走(晏)终不言功建中元年七月,诏中人赐晏死,年六十五’忠州:今重庆忠州梁元帝:萧绎(508-554年),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公元(552-554年)在位三年这里引萧绎的记载是说明释道钦的话另有出处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年),字正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290-307年)在位耆域:神僧传·卷第一:耆域者天竺人也周流华戎靡有常所而倜傥神奇任性忽俗迹行不恒时人莫之能测流沙人:在敦煌西,古曰沙洲,也名沙河,因其风沙流动而得名参见高僧传·法显传这里指敦煌沙漠里的行人石人:不详或指莫高窟雕塑稽首:稽首是臣拜君之礼,行礼时,头叩到地上要等一会才能抬起来

译文

相传说,释道钦住在径山时,有人前来问道,他顺口回答,都能达到佛旨的极高点刘晏曾经向他乞讨心得体会他让刘晏手捧香炉恭听,然后再三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刘晏说:“这话三尺童子都知道”释道钦说:“虽然三尺童子都知道,百岁老人却践行不了”释道钦的话至今作为至理名言流传

我读梁元帝杂传上说:“晋惠帝末年,洛中僧人耆域,是个得道的人长安人与耆域同在长安寺吃饭时,敦煌沙漠里的行人也与耆域在雕像前一起吃东西,相隔数万里同一天出现僧人竺法行曾经叩拜请他留句话,耆域升高坐说:“不要胡说乱想,心别犯戒”竺法行说:“得道的人应当教授我们没听过的道理,刚才说的现今八岁的沙弥也能朗诵”耆域笑道:“八岁沙弥都能背诵,百岁老人却不能践行”唉!人都尊敬得道的高僧,却不知践行就是得到真理

【参考文献】高僧传·耆域:“洛阳兵乱辞还天竺洛中沙门竺法行者高足僧也时人方之乐令因请域曰:‘上人既得道之僧愿留一言以为永诫’域曰:‘可普会众人也’众既集,域升高座曰:‘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讫便禅默行重请曰:‘愿上人当授所未闻,如斯偈义八岁童子亦已谙诵,非所望于得道人也’域笑曰:‘八岁虽诵,百岁不行,诵之何益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悲夫,吾言虽少行者益多也’于是辞去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往,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后相酬问方知分身降焉既发诸道人送至河南城,域徐行追者不及,域乃以杖画地曰:‘于斯别矣’其日有从长安来者,见域在彼寺中又贾客胡湿登者,即于是日将暮,逢域于流沙计已行九千余里既还西域,不知所终”打字者注:乐令,就是晋乐广晋书:‘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人也出补元城令,迁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累迁侍中河南尹卒于晋惠帝永兴元年

原文
0974相传云,韩晋公滉在润州,夜与从事登万岁楼方酣,置杯不说,语左右曰:“汝听妇人哭乎当近何所”对:“在某街”诘朝,命吏捕哭者讯之,信宿狱不具吏惧罪,守于尸侧忽有大青蝇集其首,因发髻验之,果妇私于邻,醉其夫而钉杀之,吏以为神吏问晋公,晋公云:“吾察其哭声疾而不悼,若强而惧者”王充论衡云:“郑子产晨出,闻妇人之哭,拊仆之手而听有间,使吏执而问之,即手杀其夫异日,其仆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而惧,知其奸也’”

韩滉:(723-787年)唐画家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传世作品有五牛图贞元初加检校左仆射及江淮转运使,封晋国公润州: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不说:不悦诘朝:同‘诘旦’,即平明﹐清晨信宿:隔了两夜王充:(27-约97),字伴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一生仕途不佳,著书多部,只有论衡保存下来这里引王充的文章是说韩滉的本事是从别处学来的郑子产:(-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与孔子同时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

译文

相传说,晋公韩滉在润州任职时,晚上与下属登万岁楼饮宴喝的正畅快,韩滉放下酒杯不高兴,问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妇人哭么很近,在哪里”下属回答:“在某某街上”第二天一早,韩滉命令官吏抓捕哭的人审讯她,审了两宿也没问出罪状官吏害怕韩滉怪罪,就守在尸体旁边观察忽然有大青蝇飞集尸体头上,官吏就打开发髻验看,果然是妇人与邻人有私情,把丈夫灌醉用钉子钉进丈夫的头顶杀害了他官吏以为韩滉有神相助,就问韩滉,韩滉说:“我察觉妇女的哭声很大但不悲伤,有种用理直气壮掩盖害怕的意味

王充论衡说:“郑子产早晨出门,听见妇人在哭,就拉着仆人的手细听过一会,让官吏抓来询问那妇女,果然就是亲手杀害丈夫的人有一天,子产的仆人问道:‘先生怎么知道那女人害死了丈夫’子产说:‘凡是人,知道亲爱的人病了就会担忧,如果病得快死了就会害怕,已经死了就会哀伤但是这个妇女哭已经死了的丈夫,哭声中却透漏出害怕,就知道这里有奸情’”

原文
0975相传云,德宗幸东宫,太子亲割羊脾,水泽手,因以饼洁之太子觉上色动,乃徐卷而食司空赞皇公著次柳氏旧闻又云是肃宗刘餗传记云:“太宗使宇文士及割肉,以饼拭手上屡目之,士及佯不寤,徐卷而啖

德宗:李适(742-804年)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不计武则天),享寿64岁(780-804年)在位26年幸:皇帝亲临太子:唐顺宗李诵(761-806年),唐德宗长子,19岁做太子,位居储君时间最长,达26年,做皇帝只一年羊脾:或作‘羊胛’‘羊臂’赞皇公:用原籍地名代指李德裕,(787-849年),字文饶,赵州(今河北赞皇)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刘餗:(728年前后在世)字鼎卿,徐州彭城人,刘知几之次子生卒年均不详著有史例三卷,传记三卷传记:或指隋唐嘉话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子,宇文化及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文帝诏尚隋炀帝女南阳公主,封尚辇奉御后追随李唐,封郢国公啖:音但本义是嚼这里引申为‘吃’

译文

相传云说,德宗到了东宫,吃饭时太子亲手割羊脾,然后用水洗完手,就拿饼擦手太子感觉皇上脸色有变化,就慢慢卷起擦手的饼吃了司空李德裕著的次柳氏旧闻一书又说是肃宗做太子时的事刘餗传记记载:“唐太宗让宇文士及割肉,割完肉后宇文士及用饼擦手皇上就不断地看他,宇文士及假装不明白,慢慢卷起饼嚼着吃了

【参考文献】次柳氏旧闻:“肃宗为太子时,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上顾使太子割肃宗既割,馀污漫在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徐举饼啖之,上甚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原文
0976相传云,张上客艺过十全,有果毅,因重病虚悸,每语腹中辄响,诣上客请治,曰:“此病古方所无”良久思曰:“吾得之矣”乃取本草令读之,凡历药名六七不应,因据药疗之,立愈据刘餗传记,有患应病者,问医官苏澄澄言:“无此方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可谓周”令试读之,其人发声辄应,至某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药方,以此药为主其病遂差

张上客:指张文仲旧唐书张文仲传:(-700年),著名医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任侍御医刘餗:见上条苏澄:南朝刘宋的医生其他不详

译文

相传说,张上客多才多艺,有个人叫果毅,因得了重病身体虚弱惊悸,每次说话肚子里中就跟着响,到张上客那里请他给治疗,张上客说:“自古没有治这病的药方”经过长久思考说:“我想出办法了”就取本草让果毅读,在所读过的药名中,有六七味药名,读的时候肚子不跟着响,张上客就据这几味药开方治疗,吃了药病就痊愈了

据刘餗传记记载,有患应声病的人,去问医官苏澄苏澄说:“没有治这个病的药方我所撰写的本草,网罗天下药可以说很周全”就让病人试着读药名,病人每读一种药名就有声音跟着应和,读到一种药,反复读也没有应和声,过了这味药再读其它的药名,又跟着应和苏澄就制定了一个药方,以这味药为主,病人的病就治好了

【参考文献】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洛州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以问善医张文仲,经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读之,皆应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录取药,合和为丸,服之,应时而愈一云问医苏澄云

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腹中辄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原文
0977今人云,借书还书等为二痴据杜荆州书告耽云:“知汝颇欲念学,今因还,车致副书,可案录受之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古谚云:‘有书借人为嗤,借人书送还为嗤’也

杜荆州:晋杜预(222-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曾官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故称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公才山吏部,书癖杜荆州”癖,参见晋书·杜预传:“武帝问杜预:‘卿有何癖’对曰:‘左传癖’耽:杜耽,杜预的第三子获封亭侯死在凉州杜甫的祖先今因还:全晋文作‘令同还’副书:原著的抄写本嗤:讥笑,嘲笑

译文

今天的人说,借出去书的还回去书的人,为两种痴人据杜预给儿子杜耽的书信中说:‘知道你很想读书,现在因为回去,在车上给你带了手抄本,可登记后收起来应当另放在一间房子里,不要再借给别人古谚说:‘有书借人被嘲笑,借书送还也会被嘲笑’啊

【参考文献】全晋文·杜预·与子耽书:“知汝颇欲念学,令同还车致副书,可案录受之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

原文
0978世呼病瘦为崔家疾北史,北齐李庶无须,时人呼为‘天阉’博陵崔谌,暹之兄也,尝调之曰:“何不以锥刺颐作数十孔,拔左右好须者栽之”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验,然后艺须”崔家时有恶疾,故庶以此调之-俗呼滹沱河为崔家墓田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史,从386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起,至618年(隋恭帝义宁二年)终,记述北朝魏北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233年的历史李庶:生卒不详与崔谌同朝为官参见参考文献天阉:天生没有生殖能力的男人这里指不长胡须的男人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汉代尚书崔寔之后父崔穆高洋的重臣恶疾: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何疾尔恶疾也”何休注:“谓瘖不逮人伦之属”也指麻风病,即癞病疠,音籁通癞滹沱河:水经注称“滹沱”曹魏称“呼沱河”西晋称“滹沱河”这里谐音‘呼秃河’

译文

世上人说‘人特别地瘦,是崔家的遗传病’据北史记载,北齐李庶没有胡须,当时人称呼这样的人叫‘天阉’博陵的崔谌,是崔暹的哥哥,曾经开李庶的玩笑说:“何不用锥子刺下巴扎出几十个孔,再挑左右长好胡须的人,拔下来栽在扎的孔里”李庶说:“这个办法还是在你们家里实施吧,等到栽种眉毛成功了,然后再栽我的胡须”崔家人当时有癞病,所以李庶反过来(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开崔谌的玩笑-通俗称呼滹沱河(谐音呼秃河)为崔家的墓地

【参考文献】北史·卷四十三·李庶传:“李庶,李谐子,顿丘人也方雅好学,甚有家风历位尚书郎司徒掾,以清辩知名常摄宾司,接对梁客,梁客徐陵深叹美焉庶生而天阉,崔谌调之曰:“教弟种须,以锥遍刺作孔,插以马尾”庶曰:“先以此方回施贵族,艺眉有效,然后树须”世传谌门有恶疾,以呼沱为墓田,故庶言及之邢子才在傍大笑

原文
0979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疫疠也予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聻”为合“沧耳”也

聻:音渐五音集韵:聻人死做鬼,人见惧之鬼死做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傩:驱疫的神桃人:桃木俑旧时迷信谓鬼畏桃木,因削桃木为人形,用以驱鬼辟邪苇索:芦苇编的绳子,可用来绑鬼详见参考文献沧耳:鬼死为沧耳就是‘聻’虎:能吃鬼参见参考文献

译文

风俗喜好在门上画老虎头,并写上一个‘聻’字,说是阴刀鬼的名字,可以制止传染病我读汉旧仪记载说‘傩’才是驱逐瘟疫鬼的,另外再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物件“聻”应该是(竖排书写的)“沧耳”合为一个字的误成字

【闲敲棋子】当是先有傩驱鬼之说,唐时渐有聻驱鬼之说并流行开来由于汉书是竖排书写的,段成式以为‘沧耳’原是两个字,慢慢被误认为是一个字后人以讹传讹,又把‘沧’字错写作‘渐’字,读音为渐这是一种说法唐张续的宣室志则做出另一番解释:“裴(一作冯)渐隐居伊水,善洞视鬼物时有道士李君见于伊上,寄书博陵崔公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时朝野咸闻渐耳之说,而不审所谓,竟书其字于门,以辟祟疠”如按张续所说,人们误将‘渐耳’当成一个能制鬼物的名词,后来又误将‘渐耳’合书为‘聻’,写在门上

【参考文献】文选·张衡·东京赋:“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薛综注:“东海中度朔山有二神,一曰神荼,二曰郁垒,领众鬼之恶害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李善注引风俗通:“黄帝书,上古时有神荼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下常简阅百鬼,鬼无道理者,神荼与郁垒持以苇索,执以饲虎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於门,以御凶也

论衡·订鬼篇:“左氏春秋曰:‘投之四裔,以御魑魅’”“山海经曰:‘北方有鬼国”说螭者谓之龙物也,而魅与龙相连,魅则龙之类矣又言“国”,人物之党也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案可食之物无空虚者,其物也,性与人殊,时见时匿,与龙不常见,无以异也’”

作者引用山海经中的文字,在今本里找不到

史记集解里也有:“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

原文
0980予在秘丘,尝见同官说:“俗说‘楼罗’,因天宝中进士有东西棚,各有声势,稍伧者多会于酒楼食毕罗,故有此语”予读梁元帝风人辞云:“城头网雀,楼罗人着”则知楼罗之言,起已多时一云:“城头网张雀,楼罗人会着

秘丘:当是‘秘书’之误,秘书省‘丘’由‘書’的草体字化来楼罗:干练而善于办事的人东西棚:指帮派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至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戚,无不走谒,以此荧惑主司视听”伧:古代讥人粗俗,鄙贱毕罗:西域传来的食品,今‘烧卖’一类梁元帝:萧绎,(508-554年),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552-554年)在位三年

译文

我在秘书省,曾经见同僚说:“俗话说的‘楼罗’,是因天宝年间来考进士的人分为东西两派,各有声势,稍粗俗的人多聚会在酒楼吃毕罗,所以有这个词”

我读梁元帝风人辞说:“在城头用网捉雀,让楼罗们去做”从这里可知楼罗一词,起源已经很久了也有的文本风人辞作:“城头网张雀,楼罗人会着

原文
0981世说曹著轻薄才,长于题目人常目一达官为热鏊上猢狲其实旧语也朝野佥载云:“魏光乘好题目人姚元之长大行急,谓之趁蛇鹳鹊侍御史王旭短而黑丑,谓之烟薰水蛇杨仲嗣躁率,谓之热鏊上猢狲

曹著:唐朝人,贞元进士第题目人:品评他人热鏊上的猢狲:热煎饼鏊子上的猴子形容急急慌慌,手忙脚乱朝野佥载:唐张鷟撰六卷记隋唐两代朝野逸闻魏光乘:生卒不详见参考文献姚元崇:(650-721年),字元之,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王旭:王旭,太原人祖父工珪,是唐初太宗面前的六相之一旧唐书酷吏传都有王旭的记载扬仲嗣:杨元琰之子,虢州阌乡人密州刺史

译文

世人说曹著富有才气但轻薄,善于品评人曾经看着一个显达的官员说他是热鏊上的猢狲其实这是老话了

朝野佥载说:“魏光乘好品评人姚元之高大行走快,说他是捕蛇的鹳鹊侍御史王旭个子矮而且又黑又丑,说他是被烟薰的水蛇杨仲嗣急躁草率,说他是热鏊上猢狲

【参考文献】曹著机辨,有客试之,因作謎云:“一物坐也坐,臥也坐,立也坐,行也坐,走也坐”著应声曰:“在官地,在私地”復作一謎,云:“一物坐也臥,立也臥,行也臥,走也臥,臥也臥”客不晓曹曰:“我謎吞得你謎”客大惭(谜底:青蛙)

朝野佥载:“唐兵部尚书姚元崇长大行急,魏光乘目为“赶蛇鹳鹊”黄门侍郎卢怀慎好视地,目为“觑鼠猫儿”殿中监姜蛟肥而黑,目为“饱椹母猪”紫微舍人倪若水黑而无须,目为“醉部落精”舍人齐处冲好眇目视,目为“暗烛底觅虱老母”舍人吕延嗣长大少发,目为“日本国使人”又有舍人郑勉为“醉高丽”目拾遗蔡孚“小州医博士诈谙药性”又有殿中侍御史,短而丑黑,目为“烟薰地朮”目御史张孝嵩为“小村方相”目舍人杨伸嗣为“熟鏊上猢狲”目补阙袁辉为“王门下弹琴博士”目员外郎魏恬为“祈雨婆罗门”目李全交为“品官给使”目黄门侍郎李广为“饱水虾蟆”由是坐此品题朝士,自左拾遗贬新州新兴县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