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第十六

原文
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誓洎周命维新姬公定法 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注释

轩辕是黄帝号传说中的古帝王

曲礼礼记中的一篇

“左史记言者”二句关于左右史的分工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一种是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主要记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所以说是“事经”

被于及于诰誓尚书中的甘誓汤诰等文献

洎(jì)天命周朝自称是受天命建立

译文

自从开天辟地到未开化时代年代非常久远生活至今天要知道古代的事情就靠历史书籍的记载吧传说轩辕黄帝时代已经有史官仓颉主管记载历史的职务可见史籍记载来源很久远啊礼记·曲礼“史官带着笔来记事”史就是使史官在帝王左右拿着笔记录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在古代在国君左面的左史专门负责记载帝王所做的事在国君右面的右史专门负责记载帝王所说的话记言的经典就是尚书记事的经典就是春秋尧舜时代的历史靠尚书尧典皋陶谟等流传下来夏商的历史包括在尚书甘誓汤诰等文献里到周文王周武王承受天命政务才开始革新周公姬旦制定法典推算夏周二三代的历法来排列历史顺序贯穿春冬四时以联系各种事件来记事省称春秋诸侯建国都备有自己的国史用以表彰好的批判坏的树立良好的风气

原文
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宪章散紊彝伦攸斁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弗叙故即简而为名也

注释

彝(yí)伦永久不变的伦理攸斁所以破坏败坏

斯文这文化指西周盛时的文化

太师乐官正雅颂指雅乐和颂乐的乐曲但当时乐曲已经残缺不全所以要加以订正

黜(chù)

轩冕指高官大夫的车子或官服

丘明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相传是左传的作者

羽翮(hé)翅膀羽毛上的茎

编次

译文

自从周平王势力开始衰微削弱法制散乱伦理道德败坏从前孔子忧虑王道的衰微伤感周代礼乐文明的败坏在平时想到凤凰不来而感叹看到麒麟出现而悲泣不已于是他从卫国回到鲁国后就请教乐官订正的音乐借用鲁国的历史撰修春秋举出事实的得失来加以指斥和赞美引证国家的存亡来作为劝告或箴戒春秋一个字的褒扬比坐官车戴官帽还要难以见到哪怕是片言只语的贬抑就比受刀斧的诛戮还要耻辱春秋的旨意精深经文委婉简练左丘明与孔子同时确实领会到孔子的微言大义全面系统地探讨事件的始末创作了春秋左氏传就是转的意思转述春秋的用意转授给后代它实在是春秋的辅助读物历史记事文章中的佼佼者到了战国时代史官之职仍然存在秦始皇合并了七国可是七国的历史却保存在各国的历史简册里因为这些简册只是把战国策士的言行记录下来而没有依年代编排所以叫做战国策

原文
汉灭嬴项武功积年陆贾稽古作楚汉春秋爰及太史谈世惟执简子长继志甄序帝勣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

注释

执简指担任史官

甄(zhēn)审查功业

元圣上圣指孔子

纪纲记事纲领

列传史记屈原列传等七十列传

译文

汉高祖刘邦灭掉了嬴秦和项羽积累了多年的武功汉初的陆贾取法古代作了楚汉春秋到了汉朝的史官司马谈世代手执简册作史司马迁继承父亲的遗志甄别叙述历代帝王功臣的功绩他叙述帝王如果比照尚书·舜典而称为典那么这些帝王都算不上是圣人如果效法孔子春秋经而称为经史记又不是大圣人那样的文章所以司马迁取法学习吕氏春秋的纪把记帝王的历史通通号称“纪”“纪”这种记载历史提纲挈领的名号也是一种包举一切的大称号所以司马迁用“本纪”来叙述帝王用“世家”来总叙公侯的事用“列传”来记录卿士的事用“八书”来铺叙社会政治制度用“十表”来谱记年表和爵位虽然和古代编史的方式不同却能抓住记述各种历史事实的条例至于司马迁写史记注重照实记录毫不隐讳的宗旨学识广博议论雄辩的才能爱好奇异违反儒家经典的过失体式条例尚不统一还有舛错杂乱的缺点班彪在他的史记论里已有了详细的论述

原文
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至于宗经矩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美之罪征贿鬻笔之愆公理辨之究矣观乎左氏缀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何则庖牺以来未闻女帝者也汉运所值难为后法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司史而惑同迁固元帝王后欲为立纪谬亦甚矣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二子可纪何有于二后哉

注释

十志汉书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十志完备

彬彬有文有质

征贿鬻(yù)笔之愆指班固受贿事指收了钱就为人家说好话过失

左氏指左丘明的左传联结

子弘刘弘汉惠帝的儿子

译文

到班固叙述前汉历史继承前人的事业只要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已经明白汉书的一半多了它的“十志”完备丰富“赞”和“序”的文辞宏伟富丽内容雅正有文有质确实有尚书的遗味至于班固在写作汉书时尊崇“六经”效法圣人的典则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的优点偷取父亲著作据为己有的罪过求取贿赂出卖文笔的过错这些仲长统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再看左丘明的左传纪事按编年附在春秋经的经文后面和经文相间出现的它虽有文辞简约的长处然而人物的姓氏宗族不清楚到了司马迁的史记人物开始分别叙述使人容易阅览于是后来著述史书的人都学习效法他到了西汉孝惠帝不管政务吕后临朝摄政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专门为她立了吕后本纪高后纪这既违反了经书的教训又不合实际的做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从伏羲氏以来没有听说过妇女当皇帝的呀汉代的国运所遇到的事难以作为后世效法学习的榜样“母鸡没有晨鸣的”这是周武王首先发出的誓言“妇女不得参与国事”这是齐桓公在盟誓中著名的话宣太后搞乱了秦国吕后摄政危害汉室这岂只是国家政事难于经手于妇女就是给其名号也应该谨慎啊到张衡主管国史同司马迁班固一样迷惑糊涂主张给汉元帝的王后立纪元后本纪荒谬得太厉害了考查起来刘弘虽然不是汉惠帝的儿子但是却处于汉惠帝的后嗣之一至为重要的地位上孺子刘婴诚然微弱幼小但实际上他继承了汉平帝的皇业这两人可以立为本纪何必要有吕后本纪元后本纪

原文
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至于晋代之书繁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又摆落汉魏宪章殷周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及安国立例乃邓氏之规焉

注释

司马彪西晋史学家所著续汉书已佚亡

三雄指魏吴三国

江表江表传西晋虞溥著吴录西晋张勃著二书均已不存

疏阔粗略粗疏

荀张指荀勖张华均为西晋作家他们认为班固与司马迁在文坛的地位比不上陈寿

王韶王韶之南朝宋文人所著晋纪已佚亡他写东晋历史的终止时间离晋亡尚有七年所以说“续末而不终”

邓粲东晋文人所著晋纪已亡

应作“州”湘州水经·湘水注晋怀帝时设立湘州(今湖南湘水流域)邓粲长沙人所以称湘州乡曲曲学乡曲之学

译文

至于后汉的本纪和列传最早是班固等人在东观编修的晋代袁山松的后汉书与张莹的后汉南记都偏颇驳杂不合史法三国时吴国薛莹的后汉记和谢承的后汉书疏漏谬误很多不够真实如像西晋司马彪著作的详尽真实华峤著作的准确恰当都要算史书中的佳作了魏代三国的记传先后撰述出来像孙盛的魏氏阳秋鱼豢的魏略虞溥的江表传张勃的吴录这类著作有的激切虚夸难于相信有的粗疏阔略不得要领唯有蜀人陈寿写的三国志做到了有文有质明辨博通与他同时代的荀勖和张华把他比作司马迁和班固不是虚假的称誉至于晋代的史书是由著作郎掌管西晋陆机写了三祖纪没有写完南朝宋的王韶之续写晋纪没有写到晋亡干宝著述的晋纪精审正确而得到称引孙盛的晋阳秋以简明扼要著名看看春秋的经传都举出创作条例来自从史记汉书以后就没有可作标准的条例了到东晋的邓粲作晋纪又开始立出了条例他摆脱汉魏以来写史的影响效法学习殷周时代的尚书虽然邓粲偏居湘江边但也说明他有心学习经书后来孙盛著晋阳秋订立的条例就是邓粲设立的规矩呀

原文
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是以在汉之初史职为盛郡国文计先集太史之府欲其详悉于体国也必阅石室启金匮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于稽古也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诠评昭整苛滥不作矣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诠配之未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

注释

指典章制度

郡国汉朝地方区域最大为州州下是郡此指全国各地文计文书计簿郡国都要把文书计簿送给朝廷

金匮金属制的文件柜都是汉朝保存重要的图书文物的地方

残竹残缺的简书古代的文件写在帛和竹上

诠评论赞

诠配评量调配

译文

推究历史书的写作一定要融会贯通百家的著作使之流传于千年之后要使得由兴盛到衰亡的史实得到明白的证验可以作为后世国家兴亡的借鉴要使一代的制度与日月一起长期共存下去王道霸道的事迹同天地一起长久流传因此在汉代初年史官这一职务很被重视全国各郡国的文件簿册都要先汇集在太史官府里以便让他详细体察全国的各方面的情况史官还要阅读国家的历史文物藏书研究残存的书卷这是要史官精通熟练地考查古代的历史因此在确立主旨选用言辞方面应该依靠经书来作准则劝告警戒肯定否定应该凭靠圣人的主张作为宗旨然后评论史实才能做到明确完整苛求和浮夸评论的情况才不会发生然而本纪和列传的样式既有编年的问题又有缀事的问题但不管是纪是传都不是泛泛空论而是按照历史事实记录只是年代久远了事件的记载就有同有异难于完全密切相合历史事实积累得很多事件始末就不容易分清楚而产生疏漏这确实是总汇史料撰述史书的困难啊有时同一个历史事件与几个人都有关系如果两处都记载就失之于重复而只片面地写在某一纪传里又有不周到的缺点这又是编排资料的不容易啊所以张衡指责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的舛错和伪滥傅玄讥笑后汉书冗赘烦琐都属于上述两方面的问题

原文
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略近”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常嗤吹霜煦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注释

穿凿指牵强附会

蠹(dù)蛀虫

庸夫平庸的人

温暖

回邪不正

译文

至于追述远代的事时代久远容易失实公羊高说“远古的传说有不同的说法”荀况主张详近略远对历史事实有疑问写历史时就让它缺着这是尊重历史的真实然而世俗之人都好奇不顾历史要真实的原则记述传闻总想夸大记录远古事迹总是猜测使之更加地详细于是丢弃共同的说法选择奇异的牵强附会旧史没有记载的我著的史书却尽量多记这就是造成错误浮夸的根本原因是记述远古历史的大害至于记载当代的历史时代相同也有很多虚假虽说孔子在春秋里写和他同时代的鲁定公鲁哀公的历史时用了隐晦不明的表示批评的言辞然而世道人情的利害关系却不能不考虑贵族氏家即使是庸夫俗子也要尽量加以夸奖困顿失败的士人豪杰纵然有美好的品德操行也常常受到嘲笑和埋没这真好比北风吹霜冻太阳晒露水完全凭着一支笔这又是对同一个时代历史的歪曲是让人叹息的所以追述远古历史就是那样的诬妄不实虚假伪造记述当代历史就是这样的违反事实偏邪歪曲辨析事理能够居中得正只有公正无私的史臣才办得到吧

原文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至于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固通矣而历诋后世若任情失正文其殆

注释

慝(tè)邪恶

弥纶包举

危险

译文

至于对待尊者或贤者为他们隐讳缺点本是孔子作春秋的宗旨因为纤小的瑕疵不能掩盖整个美玉的光泽对奸邪要加以惩戒实在是优秀的史家直笔好比农夫看见了野草就一定要锄掉一样像这样的条例也是历代撰写史书所遵循的同一标准至于寻求把繁杂众多的史实统率起来寻找一个纲领的方法务求真实可信和抛弃猎奇的要点弄明白开头和结尾的顺序品评事例得失的条例等只要明白了这些大的纲要便可以贯穿各种道理然而撰写史书的任务乃是包举一个时代的历史对全国都负有责任因而也就会招致各种是非的责备担负著作历史的任务没有比这更劳累辛苦的了司马迁和班固虽然都是精通历史的专家可还是受到后世历代的种种诋毁假若撰写史书任凭感情而失去公正的原则那这样的文章可就危险啦

原文
赞曰史肇轩黄体备周孔世历斯编善恶偕腾褒裁贬万古魂动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注释

南董南史氏董狐南史氏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史官春秋齐国崔杼杀齐庄公太史记道“崔杼弑其君”(臣子杀君王叫弑)崔杼把他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先后接着写也被杀南史氏听说后仍坚持直写其事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晋灵公十四年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逃走未出国境他的同族赵穿杀死了灵公此事和赵盾没有直接关系但太史董狐认为赵盾虽然逃离了国都但未出晋国仍根据写史的原则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赞他为良史

译文

总结

史官开始于轩辕黄帝

史书体制完备在周公孔子

世代的经历编写在历史书里

善的恶的共同在这里记载

它的传播褒扬和判断抑贬

使千秋万古都魂魄震动

写史的文辞应宗法左丘明

记史的正直要如同南

评析

史传史记的十篇所论文体都属“笔”类是对各体散文的论述刘勰把“史传”列在无韵文之首来讨论这是他认为史含文把写史看作作文把史家看做文学家的表现刘勰所推崇的史书春秋左氏传史记汉书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们的作者都是大文学家史传主要讲各代的历史著作和历史著作的写作

全篇分两大部分讲史传的定义史书的产生和晋宋以前的史书总结编写史传的理论提出编写史书的四条大纲

刘勰对历史著作的基本主张是“务信弃奇”他强调对于不可信的东西宁可从略甚至是不写也不可以穿凿附会追求奇异而且他特别反对不从实际出发抬高权贵贬抑失意之士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又说不给女后立纪等和自己的观点自相矛盾总起来看刘勰总结的史传写作原则既对史传的写作与批评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又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特别是对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和记实文学的写作与批评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