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俗不及雅淡反胜浓

原文
衮冕行中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鱼樵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土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

注释

衮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国语·周语中“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韦昭注“衮衮龙之衣也大冠也公之盛服也”谓登朝入仕后汉书·孔僖传“(崔篆)尝劝子建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衮服即衮衣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汗衫所起“古者朝宴衮服中有白纱中单百官郊享服中有明衣”借指三公唐·白居易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衮服相天下傥来非我通”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泛指王公贵族达官显宦

〈形〉本义明显显著突出小尔雅“著,明也”〈动〉显现显扬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

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晋书·山涛传“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山人住在山区的人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隐居在山中的士人唐·王勃赠李十四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俗僧之学经律何异士人之学”人民百姓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世说总其土田士人令无硗杂扰

一段一部分一分一点

高风高尚的风操见一九九注解

鱼樵鱼人和樵夫唐·王维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指隐居南朝·梁·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神心重丘壑散步怀鱼樵

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汉·陆贾新语·怀虑“战士不耕朝士不商邪不奸直圆不乱方

〈动〉本义转运说文“转,运也”指情况的变化改变史记·管晏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转眼形容时间短促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转眼艰难声唤频由不悟无常抛暗号

俗气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调宋·苏轼答子勉诗之二“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颜色的深浅浓艳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唐·杨凭海榴“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鬭繁红”清淡颜色气味等不浓元·陈孔彦题赵子昂竹石“何如竹石常清淡冬雪春风一样看

文雅和粗俗汉·王充论衡·四讳“雅俗异材举措殊操”文雅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粗俗粗野庸俗不文雅宋·曾巩水西亭书事“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译文

穿戴衮服冕冠的行列中出现一位手持藜杖的山里士人就会增加一分高尚风雅鱼父樵夫往来的道路上加入一个穿着礼服的朝廷之士转眼增添许多世俗风气因此知道浓艳不如清淡粗俗不如文雅

评语

衮冕行中持一黎杖的山人为什么增加一段高尚的风雅呢因为山人是居处在山野乡村的能够掺杂到朝官贵人当中必定别具一番超众出群的高风亮节受朝官贵人尊敬崇仰所以添增了一段高尚的风度反过来看在鱼父樵夫往来的地方本来充满著大自然的景色过著乐天知命的生活而著衮衣的朝士本来是在世俗间热中于功名富贵的一旦穿了朝衣到乡间原野同鱼父樵夫炫耀它的荣华富贵自然不免显得俗气况且淡泊的滋味长久而浓美的滋味不长所以鄙俗的浓丽之气怎么也赶不上清雅淡泊之风自古有清流与朝官两立的传统仿佛一为官便为俗一入林便成清从形式上来讲在朝在野是不一样的但决非在朝无雅士山林无俗辈这都不是绝对的而在于人的品性修养如何从形式而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山野之中布衣之内猛地来一位衰衣朝土似有作威作福依势卖弄之嫌而朝士中猛地站一位鱼父樵夫确也显眼清淡浓俗于此衬托无遗但这仅是就形式而言关键还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还是低俗朝服是权力的象征平民之服却是大众自然的不论古今中外在政治舞台上总是布满荆棘而且处处设有陷井一不小心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假如在一处富有林泉之美的胜景中突然来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政坛权势人物这该有多杀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