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樱⑦。以成宋乱⑧。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⑨?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①二年: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戊申:正月初八。②督:即太宰督,字华父,宋戴公之孙。以字为氏,亦称华父督。与夷:宋疡公的名。
③孔父:即孔父嘉。宋襄公五世孙。宋穆公时为大司马,荡公二年为太宰华父督所杀。其后裔逃奔鲁国,至叔梁绝而生孔子,为孔子六世祖。④累:牵连。
⑤仇牧:宋国大夫。事在庄公十二年秋。荀息:晋国大夫。事在僖公桓公十年春。
⑥义形于色:正义之气见于神色。
⑦樱:宋国地名。在今河南旧归德府境。
⑧宋乱:指宋国华父督杀害国君宋疡公和大司马孔父的祸乱。成:成全,促成。
⑨目:品评。引申为标明。
鲁桓公二年,春天,周历正月,戊申这天,宋国华父督杀害了他的国君宋疡公与夷,“及”宋国大司马孔父。“及”是什么意思?就是连累。弑杀国君的事很多,除了孔父就没有受连累被杀的人吗?回答说:“有。仇牧、荀息都是受连累被杀的人。”除了仇牧、荀息就没有受连累的人了吗?回答说:“还有。”既然还有,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孔父受连累的事呢?因为孔父贤良。孔父有什么贤良?孔父可以说义形于色。义行于色是什么意思?华父督准备杀害宋疡公,只要孔父还活着并站在朝廷上,那么宋荡公就不可能被抓住并遭杀害口因此华父督先攻打孔父的家,宋疡公知道如果孔父死了,自己一定会死,就跑去救援孔父,于是他俩都死在那里。孔父表情严肃地站在朝廷上,就没有人敢于过去把灾难加在他的国君身上,孔父可以说是正义之气都流露在脸上了。滕国国君来鲁国朝见鲁桓公。
三月,鲁桓公在宋国的樱这个地方会见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他们共同促成宋国的大祸乱。《春秋》对鲁国国内的大恶行总是避讳的,这里标明鲁国的罪恶并说出来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事发生得太久远了。在孔子能看到的时代已有不同的说法,在孔子听到的时代说法也不相同,更何况是在孔子听到传说的时代呢,那更有不同的说法了。鲁隐公离孔子也很远,为什么要为他避讳呢?因为鲁隐公贤良而鲁桓公卑贱。
戊申,纳于大庙⑦。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⑧,纳于大庙,非礼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
蔡侯、郑伯会于邓⑨。离不言会⑩,此其言会何?盖邓与会尔。
九月,入祀。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①部(90。告)大鼎:部国的大鼎。鼎为国家的重要器物,三足比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部:国名。周文王庶子始封此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为宋所灭。
②非有即尔:并非占有了就是他的了。
③始:当初。
④俄:不久,瞬间。
⑤婿(w色i胃):妹。何休注:“婿,妹也。”
⑥无时焉可:无时,即任何时候。可,认可,得到承认。这句的意思是:以妹为妻,这个妻子的名份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人们认可的。徐彦疏:“以妹为妻,终无可时,似若器从今主之名,地取便为己有,亦无可时,故言此也。”
⑦戊申:有日无月,应为七月初十。大庙:即太庙。鲁国国君的祖庙。
⑧遂乱受赂:鲁桓公和齐禧公、陈桓公、郑庄公支持华父督造成宋乱后,华父督把部国的大鼎贿赂给鲁桓公。齐国、陈国、郑国都得到财物的贿赂。
⑨邓:蔡国地名。在今河南哪城县东南。
⑩离:二国相会。何休注:“据齐侯、郑伯如纪二国会日离。二人议,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不足采取,故谓之离会。”
⑩唐:鲁国地名。见隐公二年注。
夏天,四月,鲁国从宋国取得部国的大鼎。这是从宋国取来的,为什么叫做部鼎呢?器物的名称都用原定的本名,土地的名称跟从它的主人。器物为什么都用原定的本名,土地为什么跟从它的主人呢?因为器物给了人,并非占有了就是他的了,这个鼎就是当初宋国用不正当的手段从部国夺来的,所以人们仍然叫它部鼎。至于土地给了人,就不一样了,瞬间就已成为他所有。那么随意夺取的就可以为占有者所有吗?回答是:“不行。”为什么呢?这就好像楚王以妹妹为妻子,这个妻子的名份任何时候都不会得到人们的承认。
戊申这天,把部鼎送进鲁国的太庙。《春秋》为什么要记载这事呢?为了谴责。谴责什么?谴责鲁桓公趁着宋国的祸乱,接受华父督的贿赂,并把贿赂物送进太庙,这是不合于礼的。秋天,七月,纪国国君来鲁国朝见鲁桓公。
蔡侯和郑伯在邓这个地方会见。二国相会一般是不说会见的,这里说会见是为什么呢?因为邓人也参加了会见。
九月,鲁桓公认为祀国不敬而入侵祀国。
鲁桓公与戎人在唐这个地方盟会。冬天,桓公从唐地回到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