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赏忠厚之至论

出自苏轼

题解

这篇文章是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进士时的论文题目古代科举考试论文题目多出自四书五经这篇题目出自尚书中孔安国关于“罪疑为轻功疑为重”一句作的注解即“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此文以“赏疑从与罚疑从去”为中心通过引用古代的典故以论证这一道理说明只有按照这一原则进行赏罚才符合忠厚仁义的道理

原文
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析惨戚见于虞周之书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释

嗟叹声赞成应允之声

欢忻惨戚欢乐喜悦哀愁悲戚

吕侯周穆王的大臣掌管刑狱

皋(ɡāo)陶(yáo)尧的大臣主管刑狱

宥(yòu)赦免

四岳传说是尧时四方部落首领

鲧(ɡǔn)传说是禹的父亲因为治水无功而被舜诛杀

方命圮(pǐ)族违抗命令坑害族人毁损

祉(zhǐ)引申为喜悦

遄(chuán)迅速

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时候他们爱护人民是何等之深为人民忧虑又是何等之切用君子长者的道德来对待天下发现一点善行就及时地奖励并且及时地歌颂赞美这样的善行为的是用这种办法使人们开始乐于行善并且勉励他们要坚持到底发现了一点错误就及时地处罚又及时地怜惜同情有过之人为的是帮助他改过自新所以嗟叹赞许的声音欢乐悲伤的情绪在虞周的书上都能见到成王和康王死后穆王即位周朝的道统开始衰败但是穆王还吩咐他的臣子吕侯告诉他要慎用刑罚穆王的话忧虑却不悲伤威严而无怒气慈爱并且果断流露出同情无罪者为他们感到难过的情感所以孔子对穆王还有所肯定

上说“赏赐与否难以确定时就奖赏这是为了推广恩德惩罚与否难以确定时就不加惩罚这是为了慎用刑罚”尧的时候皋陶做狱官准备处决一个罪犯皋陶多次下令说杀尧却多次下令赦免所以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尧的用刑宽仁四方的诸侯说“鲧是可用之人”尧说“不行鲧违抗命令败坏了同族的人”后来又说“试试他吧”为何尧不听从皋陶杀人的主张而同意四方诸侯对于任用鲧的建议呢圣人的心意由这里就可以看到了

上说“如果罪行难于确定就从轻发落如果功劳难于确定就从重赏赐与其错杀一个无罪者宁愿自己承担不遵守成法的过失”唉赏罚的道理全在这几句话里了可以赏也可以不赏的赏他就是超过了仁的范围可以罚可以不罚的罚他就是越过了义的规定超过了仁的范围还不失为君子越过了义的规定便要沦为残忍的人了所以仁的范围是可以超过的义的规定却是不可以超过的古时候不用爵位和俸禄作为赏赐不用刀子和锯子来实行刑罚用爵位和俸禄作为赏赐这样的赏赐只能施及到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却不能施及到没有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刑罚用上了刀子和锯子这样的刑罚只能施加到被行刑的人身上却不能影响到没有受刑的人先王知道天下的善人善事赏赐不尽所以爵位和俸禄也不足以起到鼓励作用又知道天下的坏人坏事不能全都处罚到所以刀子和锯子也不足以形成制裁因此赏罚不能确定的时候就根据仁的原则来处理用君子长者的道德来对待天下使天下人统统为君子长者的道德所影响所以说这是忠厚到了极点啊

上说“君子如果乐于听到忠言祸乱就会马上停止君子如果怒责小人的谗言祸乱就会马上停止”君子对于结束祸乱难道还有什么更为奇特的办法吗只不过是控制自己喜怒爱憎不违背仁的原则就是了春秋的本意是立法贵在从严而处罚人贵在从宽按照它褒贬的原则来制定赏与罚这也是忠厚到了极点啊

解读

本文开头举出古代圣贤尧舜等人劝民向善的事例目的在于为下文做铺垫接着写周朝到衰世的时候虽然周王让人定了刑法但目的还是要人行善这是从正面烘托本文的主旨次段引了尧跟皋陶四岳的对话从中可见古人的宽厚之心这是以古论今的写法第三段是本文最关键的部分作者先以一个“疑”字引出刑赏必须宽厚的观点然后又指出爵禄和刀锯并非劝善和惩恶的最佳方式只有“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天下才能归仁最后一段引用了诗经春秋的典故重申了“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的观点这种用典的写法使文章更富有说服力”明代王世贞三苏文范中说“此篇只就本旨从‘疑’上全写其忠厚之至一意翻作三段非长公笔力不能如此敷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