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宋文前赤壁赋

(苏轼)

题解

本文是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和宾客游览赤壁时所作他曾两次到过赤壁都写过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曾是三国时期魏吴交兵时的古战场不过这个战场的旧址在今湖北嘉鱼县境内作者所游览的是今湖北黄冈的赤壁矶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凭吊古战场抒发了自己复杂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人生之无常另一方面又阐明了变与不变齐物我的哲理表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一段】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注释

壬戌按照古代干支纪年推算壬戌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既望十六日望为十五日过了

明月指曹操的短歌行其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名句

窈窕诗经中的关雎其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句

斗牛北斗星和牵牛星

冯虚腾空而起同“凭”驾驶

羽化指飞升上天成了神仙

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那天我和客人们划着船到赤壁之下去游览清风缓慢地吹过来江面没有激起波浪我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之篇过了片刻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牛两个星宿之间踌躇白茫茫的雾气横跨江面水面的月光和天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自由自在地漂流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在浩瀚的江水中好像要乘风飞去不知将要飞向何处我们飘飘然好像远离尘世而独自存在又好像变成了神仙一般

【二段】

原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注释

棹(zhào)划船工具前推者为桨后推者为棹

美人古文中常以“美人”指贤人或所思念的人这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方法

嫠(lí)妇寡妇

译文

这时大家喝着酒十分高兴敲打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是“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成的桨击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让小船逆流而上迎来流动的波光我的胸怀无比广阔遥望心中的美人啊天各一方”客人中有位能吹洞箫的按照歌词的旋律进行伴奏箫声呜呜地响又像哀怨又像思慕又像哭泣又像倾诉箫声停后仍旧余音袅袅好像一缕细丝连绵不断这种声音能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孤舟中的寡妇为之暗地哭泣

【三段】

原文
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托遗响于悲风

注释

愀(qiǎo)忧愁不乐的样子

曹孟德即曹操字孟德

夏口地处汉水入长江之口因汉水自沔阳以下兼称夏水故名夏口故址在今湖北汉口

武昌今湖北鄂城

缪(liáo)通“缭”盘绕

周郎周瑜字公瑾年少时被人昵称为“周郎”三国时东吴名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曹兵于赤壁

荆州今湖北襄阳

江陵今属湖北

舳舻(zhúlú)船后舵船头泛称船只一说为大船

酾(shī)斟酒

槊(shuò)古代兵器即长矛

渚(zhǔ)江中的小洲

匏(páo)樽葫芦做的容器

蜉蝣一种昆虫据说只能活几个小时朝生暮死

小米

须臾片刻之间佛教认为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迅速

遗响余音

译文

我这时面显忧愁之色整理衣襟而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箫声为什么这样伤感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写的诗句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就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当曹操攻占了荆州拿下了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旗帜遮蔽天空站在船上洒酒祭江横握长矛赋诗明志确实是一世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沙洲上打渔砍柴与鱼虾做伴而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杯互相劝酒像蜉蝣一样在天地间寄托着短促的生命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粟哀叹我们的生命太短促了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希望追随着仙人遨游于太空怀抱明月而永存于天地我知道这些希望不会立即实现因而才使箫声的余音在悲凉的秋风中回荡

【四段】

原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注释

逝者如斯这原是孔子说的话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消失流失如此这样

最后最终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主宰者

满足安适

译文

我对客人说“您还知道江水和月亮吗?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去但长江本身并没有因之而消失月亮虽然那样地时圆时缺但月亮本身并没有丝毫增减如果从变化的方面来看天地之间的万物用不了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变了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万物和我都是永远地存在着那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都各自有主如果不是为我所有的即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去取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用耳朵就能听到它的声音用眼睛就能看到它的颜色取走它们无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从不会枯竭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也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受的

【五段】

原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有核的果实

狼藉杂乱无序的样子

枕藉枕头和褥子在这里用作动词倒身而卧之意

译文

客人听后高兴地笑了洗了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酒杯和盘子放得凌乱不堪大家互相依偎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了白色

评析

是从古诗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铺叙其事”也就是说要用华丽的词藻来叙述描写作者所要触及的事物类似现代的散文诗不过在形式上却又有特定的要求讲求对仗强调声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的佳句令人过目不忘苏轼的前赤壁赋正是这样在写景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寥寥八个字把空中的风江面的水在秋夜间的特色如实地反映出来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又把一叶孤舟在浩瀚的江面上游弋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写到箫声时作者运用了这样的语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令人很容易领会到这是何等委婉动听的乐声写到曹操率大军东下时作者写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又把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军事家描摹得如此威风凛凛像上述的名句在本文中可谓比比皆是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本文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人生无常”的消极颓废思想在古代的作品中是极为常见的一个主题而在苏轼看来“人生无常”当然是客观存在的不争的事实但从“不变”这个角度看来“物与我皆无尽也”他从水和月的永恒存在这一事实辩证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积极的乐观的也是作者豁达为怀的个性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