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明文深虑论

(方孝孺)

题解

本文系针对明初的政治形势而提出的治国方略明代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盛世”之下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潜在的危机作者就历代兴衰的史实提出了有关长治久安的积极性的建议

作者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世称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人十九岁时拜宋濂为师性刚直尚气节明太祖时任汉中府学教授建文帝即位后升任侍讲学士其后燕王朱棣起兵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命他草拟登位诏书他执意不肯遂遇害他的文章颇为时人所重今存有逊志斋集

【一段】

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

注释

对付图谋

天道原指自然界的规律其后包含的内容不断扩大把支配人类命运的种种社会现象都纳入了天道成为天神意志的体现

译文

考虑治理天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而忽视了那些容易处理的提防那些自认为可怕的事情而遗漏了那些自认为不必怀疑的事情但是祸患常常发生在被忽视的问题中而动乱常常发生在自认为不必怀疑的事情中难道说是由于他们考虑问题不够周到吗?这是由于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人事中的通常现象超出人们的智力所达不到的地方是天道

【二段】

原文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之惩汉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注释

统一在这里作动词用

封建在这里指周朝建国后实行的分封制即把国土按不同等级分封给功臣和周王的亲属号称诸侯诸侯有世袭权郡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为县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而不知”句刘邦出身农家后参与反秦的农民起义终于建立了汉朝汉帝指刘邦

庶孽原指姬妾所生之子这里泛指宗亲

七国指吴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个诸侯王他们在汉景帝时起兵叛乱后被景帝击败

汉武帝和汉宣帝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实行“推恩令”的做法即把一个诸侯王的领地又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之权力分散

王莽汉元帝皇后之侄西汉末逐渐扩大势力终于自立为帝

哀平西汉最后的两个皇帝他们在位时备受王莽欺凌终于亡国

指三国时的魏国为曹操之子曹丕所建故史称“曹魏”

指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政权

“唐太宗”句唐贞观二十二年民间流传“女主武氏代有天下”太宗欲将“疑似者尽杀之”后被太史令李淳风劝止当时才人武则天正在宫中侍驾太宗并未觉察其后武则天竟废除唐帝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

“宋太祖”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政权后为了防止武将日后作乱便召集石守信等功臣将领宴饮暗示他们应退职回家以颐养天年众将领随即交出了兵权史称此事为“杯酒释兵权”

敌国指北宋时在北方相继出现的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北宋一直受其侵扰最后北宋亡于金

古代从事占卜求神赐福等迷信活动的人

译文

秦始皇时消灭了各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秦始皇认为周朝的覆灭在于诸侯们的势力太强大于是把周朝的分封制改变为郡县制正当他以为从此不会再动用武力皇帝的崇高地位可以世代相传了而没有料到汉高祖崛起于田野之中终于消灭了秦朝的政权汉高祖鉴于秦朝的覆灭是由于皇族的势力孤单便广泛册封子弟为诸侯王认为凭借着同姓宗族的亲密关系可以世代相继而不致发生变乱然而吴楚七国却出现了篡位弑君的阴谋汉武帝宣帝以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领地分散了他们的势力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太平无事了,可是王莽终于篡夺了汉室政权东汉光武帝借鉴于哀帝平帝的教训三国时曹魏借鉴于汉室的覆灭晋朝借鉴于魏的灭亡都借鉴了前朝灭亡的原因而进行防范可是他们本身灭亡的原因又往往出于防范之外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女人将来要杀掉他的子孙便想寻求那些可疑的人把他们除掉然而武则天每天都侍奉在他的周围却不被他注意到宋太祖看到五代时地方上的藩镇势力完全可以挟制他们的君主便解除了开国武将的兵权使他们的势力消弱而容易被控制然而却没料想到他的子孙却因此遭受到敌国的欺凌以上所说的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慧盖世的奇才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预兆考虑得可称详尽而防范得可称周密之至了但是在这一方面考虑详尽却在另一方面发生了祸患终于出现了动乱而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人的智谋可以考虑人事而无法考虑到天道良医的子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子女大多死于鬼祟难道说他们只擅长救护别人而无能力救护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因为他们只擅长于人事而对天道却无能为力啊!

【三段】

原文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注释

赤子婴儿因婴儿初生时皮肤略呈赤色故称

遽(jù)立刻马上

译文

古代的圣明君主深知天下后世的变化并不是人的智谋所能考虑周到也不是法令权术所能控制的因此不敢放肆采取阴谋诡计而是积蓄至诚之心使用大德的手段以迎合天意使上天顾念他们的德行好像慈母保护婴儿那样不忍心放手不管所以他们的子孙中即便有极其愚笨极不成材而足以亡国的上天却终于不忍心立刻使他亡国这才算是智谋深远的人如果不能顺应天意而想凭借自己的区区智力来驾驭世上的种种人事还企图使自己的后代没有亡国之忧这在情理上必定是不可能的哪里还能说是符合天意呢

评析

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在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史实从秦始皇一直谈到了宋太祖其用意也是为了证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应该说这些翔实的历史经验是可信的是有强烈的说服力的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作者写作本文后不久明朝就发生了“乱”明太祖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由于和某些亲王产生了矛盾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变”方孝孺本人也死在这次动乱之中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还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再一次点明全文的主旨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尽量发挥了他那犀利而坚定的文风做到了既能说理透彻又能通俗易晓这在他评论前代帝王时可以充分看出

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不可以谋天”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消极态度我们在阅读时不能忽略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