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往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义趣义理之所归趋(“趣”是“趋”的通假字)所谓“是所说义何所归趣”义即佛法的道理趣即修持佛法达到的境界

慧眼佛教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为空谛一切智即具有能够认识到万法皆空的眼力和智慧

信解受持即信解行证先信仰佛法再理解佛法的道理然后按照佛法的道理修行实践最后达到觉悟成佛的结果

第一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参见“前言”

忍辱波罗蜜即六波罗蜜里的“忍辱”参见“前言”

歌利王即迦利古印度乌仗那国王即波罗奈国王暴戾恣睢

译文

这时须菩提听佛演说此经深切明了此中义理悲伤地流下眼泪而对佛说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自从我证得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以来没有听说过像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信心清净就发现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当知这种人成就了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就是没有任何什么相的虚幻相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叫做实相世尊我现在能够听到这样的经典信解实践并不为难如果将来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众生能够听到此经就信解实践这种人就是第一稀有为什么呢这种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相就是虚幻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虚幻相为什么呢既然我人众生寿者相是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名叫做诸佛佛告诉须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惊讶我人众生寿者相原来是虚幻相不恐怖无上正等正觉原来也是梦幻境界不畏惧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不可说当知这种人很稀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最稀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虚幻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罗蜜须菩提以实践忍辱之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如来说是虚幻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在实践履行当中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比如以前歌利王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会生起嗔恨心那么就不可能在我发誓“如果我没有起嗔恨心让身体复元如故”时身体就真的复元如故了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住物质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见可爱的色相心知可爱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看见不可爱的色相心知不可爱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向来我们身处清净环境便想多待一会儿这已经生起贪爱欢喜心如果处在污秽环境行动自然快捷巴不得赶快离开这已经生起厌恶心当我们看到俊男美女习惯性地多看他一眼诸君这是欲心当我们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块时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欲心在作祟没有欲心不会有厌恶之情绪还有我们见钱眼开见宝物便想要拥有布施时心生不舍都已经生妄想心住物质现象上处在凡夫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你自己背离迷失背离了菩提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思想记忆等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心知声音悦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听到聒噪声音心知聒噪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悠扬的音乐令人情绪波动所谓陶醉已经堕在妄想境如果听到刺耳的声音心烦不安都已经无上正等正觉心平日最常面临的是听到动心的异性声音你如果觉得好听想多听他一句话当心你可能已经堕入欲心如你觉得某人说话令人厌恶不必有厌恶的情绪产生你如果心生厌恶所发露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在这个时候你自己背离迷失背离了菩提又比如鼻子闻到香气心知好闻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闻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假使我们闻到异性体味食物香气心生喜欢即时已经落在妄想境界如果闻到恶臭心生厌恶也一样已经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头尝到美味心知可尝美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尝但不要心生厌恶又比如身体碰触细滑心知细滑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碰触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厌恶心又比如心里想起美丽的往事心知追忆往事但不生起贪爱喜欢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厌烦乱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难几乎都是迷失在乱想中所以要修习禅定不要染着色而生妄想心应当无离种种贪欲不贪爱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一念清净心也不染着清净味便是应无所住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如果心有住相以为应无所住是住在一种无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所谓“住”如同住房子的“住”见闻觉知便被约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识便被色欲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刹那间堕入痴迷无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欲念炽盛歌诵人间真善美下焉者邪淫无所不用其极上焉者诗歌文章美术图腾音乐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俊男美女固然赏心悦目不必秀色可餐乱想淫欲无非是循业发现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则显无上正等正觉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见也一样赏心悦目心包太虚无一不是如来又比如往事回忆儿时嬉戏欢笑同学初恋滋味颠倒爱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益等等胡思乱想刹那间忘记正在听课正在和亲友交谈正在和客人接洽商务面对着师长亲友客户彼所言说断断续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散乱无明整日如此经年如此终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梦如幻历历所现皆是等正觉心但如果以为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却住在不住相的清净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净境界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见已经昧却“应无所住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同样的道理如果菩萨心住色行布施布施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很难断除饮食男女淫欲睡眠嗔恨愚痴等种种烦恼因为私心作祟慈济众生的事业做起来也就倍感困难但有菩萨心而无菩萨行福德智能两欠缺没有种种大能力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不只是不执著所施物施者受者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念念分明行住坐卧都不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说一切现象就是虚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一切有情众生就是虚幻的众生若见众生非众生则见如来诸君若见如来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你放眼不见一切诸相吧不见一切众生吗任何一相都是如来相任何一众生都是如来此时不悟等待何时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诚话说实在话说如实如理的话不说诳骗话不说怪异话的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此法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住于无上正等正觉法染着法相而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里不住无上正等正觉法而行布施好比人有眼睛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种种的色相须菩提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行住坐卧当中修行远离种种贪爱染着令无上正等正觉心须臾不昧教化众生也以布施无上正等正觉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证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每天诵读经文不令忘失以便于为人解说如来以佛的智能清楚地知道这种人清楚地看见这种人都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评析

本章换一个角度阐述不执著表相名称才能悟解佛法真谛本段的标目是“离相寂灭”即通过须菩提和佛的对话反复阐明只要离开“相”而悟“空”不要“执著”就达到了佛的境界否则就是没有觉悟同时说明持诵金刚经就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捷径

解读

无见无闻无嗅无味无触无觉何为真无生无灭心语言文字怎知音妙觉灵明独自知说出即是妄落笔即是假寂灭复明生如心千差万别一时通人心死道心生即是生无所住心人心死道心活即是离相寂灭道心如人心如起心(中点)即是妄有二即非真纯一性圆明一碗清水中有一粒沙有二非清自性如来喻无量虚空中无数点点喻诸法缘生相虚空本自不动一切无动于衷万妄不碍如来空天地万物不碍大自然无量虚空了然空色无为理无空无色了自明空即色色即空分别二见非真宗无空何来色无色何显空空色真一体从来无二空分别二念一心生生灭非心本圣凡千思万念皆心生无生无灭执其中不上不下不偏不倚真佛宗了然四句偈真空妙理通无为有为不离中语言文字指的是清静自思自参自悟大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