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虚篇第二一

题解

传书上认为,恶人有过错,一定要遭到天地鬼神降灾祸的惩罚,王充则认为它是“虚而无验”的欺人之谈,所以把篇名称为“祸虚”

子夏眼睛瞎了,传书上说是“天罚有过”之人王充运用逻辑推理逐一加以驳斥,认为子夏眼瞎是因为死了儿子,伤心过度,“哭泣无数,数哭中风,失目明矣”,并非“天罚”他又从反面推论道,为什么那些谋财害命,鱼肉百姓,发荒年财的恶人,不但未受天罚,反而“皆得阳达,富厚安乐”为什么社会上胡作非为的没有遭受灾祸,而遵循道义的却得不到福禄呢因而王充得出结论,所谓“天罚有过“的传说都是“虚而无验”的无稽之谈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王充的解释是,“穷达祸福”是由天命与时运决定的,“遭遇适然,命时当也

原文
21·1世谓受福祐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

以为有沉恶伏过,天地罚之,鬼神报之天地所罚,小大犹发鬼神所报,远近犹至

注释

被:蒙受,遭受

译文

社会上认为受上天赐福保祐,完全因为是做好事招致的又认为遭受祸害,是作恶得来的以为有掩藏罪恶隐瞒过错的,天地会惩罚他,鬼神会报应他而且凡是天地要惩罚的,不管罪恶大小还是要被发现凡是鬼神要报应的,不管远近仍然可以达到

原文
21·2传曰:“子夏丧其明,曾子吊之,哭子夏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无罪也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异闻,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汝何无罪欤’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以久矣!’”夫子夏丧其明,曾子责以罪,子夏投杖拜曾子之言,盖以天实罚过,故目失其明,已实有之,故拜受其过始闻暂见,皆以为然熟考论之,虚妄言也

注释

吊:慰问

洙:即洙水,古水名水经注,源出今山东省新泰县东北,流经曲阜县城东北,最后注入泗水故道久湮,现今府河和济宁鲁桥间的运河大致即其故道泗:即泗水,古水名源出今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西经泗水曲阜兖州等县,最后注入淮河泗之间:相传孔子进学的地方,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城北

西河:古地区名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战国时黄河流经安阳之东,西河意即河西

疑(n!你):通“拟”,比拟曾参认为子夏在西河自比孔子炫耀自己,是一种罪恶

而:通“尔”,你

离群:这里指是离开了孔子师徒索:孤独

以:通“已”以上事参见礼记·檀弓上

太平御览卷七三九引论衡文,“以”后有“有”字,可从

拜:拜受,恭敬地接受

暂:突然,忽然

熟:仔细,周详考:考察,分析

译文

传书上说:“子夏失掉了儿子又眼睛失明,曾子去安慰他,于是大哭起来子夏呼喊道:“天哪,我没有罪!”曾子生气地说:‘商,你没有什么罪我与你在洙水与泗水之间侍奉孔夫子,隐退,养老在西河上,你让西河的百姓拿孔夫子来比你,这是你的罪之一你死了双亲,没有让百姓听到你有特殊的悲哀,这是你的罪之二你死了儿子,又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罪之三你说,你怎么没有罪呢’子夏立即去掉拐杖赶快下拜,说:‘我有过错,我有过错!我离开大家独居,已经太久了!’”子夏丧失了视力,曾子以有罪责备他,子夏便丢掉拐杖下拜,恭敬地接受曾子的指责,大概以为上天确实在惩罚有过的人,所以自己眼睛失明,而且自己确实有曾子指出的那些过错,因此下拜恭敬地接受对他过错的指责刚一听,猛一看,都以为是这样但仔细分析评论它,是虚假的说法

原文
21·3夫失明犹失听也失明则盲,失听则聋病聋不谓之有过,失明谓之有罪,惑也盖耳目之病,犹心腹之有病也耳目失明听,谓之有罪,心腹有病,可谓有过乎伯牛有疾,孔子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原孔子言,谓伯牛不幸,故伤之也如伯牛以过致病,天报以恶与子夏同,孔子宜陈其过,若曾子谓子夏之状今乃言命,命非过也且天之罚人,犹人君罪下也所罚服罪,人君赦之子夏服过,拜以自悔,天德至明,宜愈其盲如非天罪,子夏失明,亦无三罪且丧明之病,孰与被厉之病丧明有三罪,被厉有十过乎颜渊早夭,子路菹醢早死菹醢,极祸也以丧明言之,颜渊子路有百罪也由此言之,曾子之言误矣

注释

亡(w*无):通“无”

以上事参见论语·雍也

恶:疾病

递修本“天”之前有“夫”字,可从

罪:疑“罚”形近而误上言“天之罚人”,可证

孰与:哪个比得上被:覆盖厉(l4i赖):通“癞”,本作“疠”病名*即麻风病

菹醢(&h3i租海):剁成肉酱事参见左传·哀公十五年史记·卫康叔世家

本书刺孟篇言:“颜渊早夭,子夏失明,子胥烹,子路菹,天下极戳”故疑“极”前夺“天下”二字

译文

丧失视力就像丧失听力一样丧失视力就眼瞎,丧失听力就耳聋生病耳聋不能说是有过失,丧失视力却说有罪,真使人迷惑耳朵眼睛生病,就像心腹有病一样耳朵眼睛丧失视力听力,认为是有罪,那么心腹有病,不就可以认为是有过错了吗伯牛有病,孔子从窗外握着他的手,说:“没命啦!这样的人却会得这个病!”推究孔子的话,是说伯牛不幸运,因而为他悲伤如果伯牛因为过错而招致生病,天以疾病报应就应该跟子夏一样,孔子应该陈述他的过错,像曾子说子夏的罪状一样如今孔子却说是命,命并非是过错天惩罚人,就像君主惩处臣下一样被惩罚的人服了罪,君主就该赦免他子夏已经心服其过错,下拜而表示自愿悔过,天的圣德已表明,就应该使他的瞎眼痊愈如果不是天的惩罚,子夏眼瞎,也就不是三条罪过造成的况且失明的病哪里比得上身上长癞呢失明有三条罪,那长癞不有十条过错了吗颜渊早死,子路被剁成肉酱早死剁成肉酱,是天下最大灾祸用子夏失明是天惩罚的说法来推论,那么颜渊子路就有一百条罪状由此说来,曾子的说法是错误的

原文
21·4然子夏之丧明,丧其子也子者,人情所通亲者,人所力报也丧亲,民无闻丧子,失其明,此恩损于亲,而爱增于子也增则哭泣无数,数哭中风,目失明矣曾子因俗之议,以著子夏三罪子夏亦缘俗议,因以失明,故拜受其过曾子子夏未离于俗,故孔子门叙行未在上第也

注释

通:共同的

所力:疑“力所”之误倒“人力所报”与上文“人情所通”相对,可证损:减少

数:数量无数:这里是无止境的意思

以:通“已”

门:疑是衍文本书定贤篇有“子贡之辩胜颜渊,孔子序置于下”,可证叙:排定次序行(h2ng杭):排行第:等第根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把得意弟子分别排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中子夏被排在“文学”类的最后一名,而曾参却四类都列不上

译文

子夏失明,是由于丧子对子女疼爱,是人共同的感情对父母恩情,是人应竭力报答的死了父母,周围的群众不知道死了儿子,却哭瞎了眼睛,这是对父母的恩情不够,而对儿子的疼爱过分过分地爱就哭泣得没完没了,久哭就会中风,于是眼睛瞎了曾子按照百姓的议论,因此指出子夏三条罪状子夏也根据百姓的议论,由于眼睛已经失明,所以下拜承认自己的过错曾子子夏还没有脱离世俗,所以孔子排次序没有把他们列在上等

原文
21·5秦襄王赐白起剑,白起伏剑将自刎,曰:“我有何罪于天乎”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后罚也,夫白起知己所以罪,不知赵卒所以坑如天审罚有过之人,赵降卒何辜于天如用兵妄伤杀,则四十万众必有不亡不亡之人,何故以其善行无罪而竟坑之卒不得以善蒙天之祐,白起何故独以其罪伏天之诛由此言之,白起之言过矣

注释

秦襄王:史记·秦本纪作“秦昭襄王”,可从

伏剑:把剑放在脖子上刎(w7n稳):用刀割脖子

以上事参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更:“更”“受”,古通服更:接受

不亡:不死这里是不该死的人的意思

伏:受到

译文

秦昭襄王赐给白起一把剑,白起把它放在脖子上将要自杀,喊道:“我对天有什么罪”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该死长平战役,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好几十万人,我欺骗而且全部坑杀了他们,这足以要我死,”于是自杀了白起知道自己以前的罪过,因此接受了后来的惩罚白起知道自己罪过的原因,却不知道赵国士兵被坑杀的原因如果天确实惩罚有罪过的人,那么,赵国投降的士兵对天有什么罪呢如果任军队乱砍乱杀,那四十万人中一定有不该死的人,不该死的人,为什么以他们的善行无罪而竟然被坑杀了呢投降的士兵不能以善行蒙受上天的保祐,白起为什么偏偏因为他的罪过而受到天的惩罚呢由此说来,白起的话错了

原文
21·6秦二世使使者诏杀蒙恬,蒙恬喟然叹曰:“我何过于天,无罪而死”良久,徐曰:“恬罪故当死矣夫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径万里,此其中不能毋绝地脉此乃恬之罪也”即吞药自杀太史公非之曰:“夫秦初灭诸侯,天下心未定,夷伤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救百姓之急,养老矜孤,修众庶之和,阿意兴功,此其子弟过诛,不亦宜乎!何与乃罪地脉也

注释

诏:皇帝下命令蒙恬(ti2n田)(~公元前210年):秦国名将秦统一六国后,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后为秦二世所迫,自杀

喟(ku@溃)然:大声叹息的样子

临洮(t2o桃):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省岷县因临洮水而得名属(h(主):至

辽东:郡名战国燕置郡治所在襄午(今辽阳市),辖境相当于辽宁省大凌河以东

城:指长城径:经过

地脉:古代有人认为地也有脉,如果断绝地脉,是对地犯了罪

以上事参见史记·蒙恬列传

夷:通“痍”痍伤:创伤瘳(ch#u抽):病好了

史记·蒙恬列传“阿”字前有“而”字,可从阿:迎合兴功:指兴武功,修长城

此句史记·蒙恬列传作“此其兄弟遇诛”,可从

引文参见史记·蒙恬列传

译文

秦二世派使者持诏令去杀蒙恬,蒙恬大声地叹息道:“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过,却要无罪而死呢”过了好一会,又慢慢地说:“我的罪本来该死起自临洮,直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经过一万里,这中间不可能不断绝地脉这就是我的罪过”便立刻服药自杀太史公责怪他说:“秦国刚灭掉诸侯,天下人心还没有安定,创伤尚未治好,而蒙恬作为名将,不在这个时候极力规劝皇上,拯救百姓的急需,恤养老人,怜悯孤儿,使百姓能和平地生活,却去迎合皇上心意兴武功,筑长城,这样说来,他们兄弟遭受诛杀,不也应该吗!为什么却要怪罪“地脉”呢

原文
21·7夫蒙恬之言既非,而太史公非之亦未是何则蒙恬绝脉,罪至当死地养万物,何过于人,而蒙恬绝其脉知己有绝地脉之罪,不知地脉所以绝之过自非如此,与不自非何以异太史公为非恬之为名将,不能以强谏,故致此祸夫当谏不谏,故致受死亡之戳身仕李陵,坐下蚕室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残身之戮,天命而至也非蒙恬以不强谏,故致此祸,则己下蚕室,有非者矣己无非,则其非蒙恬非也

注释

上下文皆言地脉,故疑“绝”后脱一“地”字

蒙恬:根据文意,疑为衍文

句无主语,疑“知”前夺“蒙恬”二字

前一个“为”字,疑“惟”字声误

任:担保李陵(~公元74年):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善骑马射箭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战败投降后病死在匈奴

坐:定罪,判刑下:到,进蚕室:古代受宫刑的牢狱

残身:这里指受宫刑被割去生殖器

译文

蒙恬的话完全不对,而太史公的责怪也不正确为什么呢蒙恬绝断地脉,罪过大到该死可是土地滋养万物,对人有什么过错,而要绝断它的脉呢蒙恬知道自己有绝断地脉的罪,却不知道绝断地脉为什么有罪像这样责备自己,跟不责备自己有什么两样太史公是责怪蒙恬作为名将,不能对皇上极力规劝,所以招致这杀身的灾祸真是该规劝的不规劝因此导致遭受死刑的耻辱然而太史公自己由于担保李陵而被判刑关进蚕室如果根据太史公责怪蒙恬的说法,那么他自己就担保了不该担保的人,所以遭受宫刑的耻辱,是天命落在自己头上责怪蒙恬因为不极力规劝皇上,所以招致这灾祸,那么自己被关进蚕室,也有不对的地方了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错,那么责怪蒙恬就错了

原文
21·8作伯夷之传,则善恶之行云:“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卒夭死天之报施善人如何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独遵何哉”若此言之,颜回不当早夭,盗跖不当全活也不怪颜渊不当夭,而独谓蒙恬当死,过矣

注释

伯夷之传:即史记·伯夷列传

则:章录杨校宋本作“列”,可从

七十子:指孔仲尼的七十二门徒

厌:饱

肝:炙,烤

戾(l@吏):凶暴恣(@字):放纵,无拘束

独:反问语助词史记·伯夷列传“何”后有“德”字,可从

全活:活满全部岁数这里是长寿的意思

根据文意,疑前一个“不”字是衍文

译文

太史公作史记·伯夷列传,排列善恶的秩序说:“七十二门徒,孔仲尼只推举颜渊好学然而颜渊却屡屡贫穷,连糟糠也吃不饱,终于早死可见,上天报应善人是什么样子!盗跖天天乱杀无辜的人,烤人肉吃,凶暴任意胡为,聚集朋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长寿这上天又遵循的是什么道德呢”像这样说来,颜渊不该早死,盗跖不当长寿埋怨颜渊不该早死,却又偏偏认为蒙恬该死,这是错误的

原文
21·9汉将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军攻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侯后人,然终无尺土之功以得见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常有恨者乎”广曰:“吾为陇西太守,羌常反,吾诱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恨之,独此矣”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然之,闻者信之

注释

李广(~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善于骑马打仗汉文帝时,参加反匈奴战争,为郎武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为卫尉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望气:参见9·15注王朔:术士善望云气燕语:闲谈

常:通“尝”

校尉:这里指汉时的军职,略次于将军

中:这里指中等,一般

胡:指匈奴攻:史记·李将军列传作“功”,可从

侯:史记·李将军列传无此字,可从

土:史记·李将军列传作“寸”,可从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无此字,可从

常:史记·李将军列传作“尝”,可从

陇西:郡名战国时秦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西汉时辖境相当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太守:郡的最高长官

羌(qi1ng枪):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常:史记·李将军列传作“尝”,可从

以上事参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

汉将李广跟望气的术士王朔私下闲谈说:“从汉打击匈奴以来,我没有不参加的,而手下各校尉以下,才能达不到一般水平,然而因跟匈奴打仗有功得封侯的有好几十人我李广不比别人差,但是最终没有得到尺寸功劳来取得封地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呢还是本来命中注定呢王朔问道:“将军自己想想,可曾有过悔恨的事呢”李广说:“我做陇西太守的时候,羌人曾反抗,我引诱来投降的八百多人,都被我欺骗在同一天杀了这事到今天都还在悔恨,就只此一件”王朔说:“灾祸没有比杀害已经投降的士兵更大的,这就是将军你得不到封侯的原因了”李广认为是这样,听的人也相信是这样

原文
21·10夫不侯,犹不王者也不侯何恨,不王何负乎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论者以为人之封侯,自有天命天命之符,见于骨体大将军卫青在建章宫时,钳徒相之曰:“贵至封侯”后竟以功封万户侯卫青未有功,而钳徒见其当封之证由此言之,封侯有命,非人操行所能得也钳徒之言实而有效,王朔之言虚而无验也多横恣而不罹祸,顺道而违福,王朔之说,白起自非蒙恬自咎之类也

注释

何:疑“有”字之误下文有“王朔谓之有恨”,可证

见:同“现”

大将军:官名汉代最高的将军称号建章宫:参见11·8注

以上事参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证:证据这里是征兆的意思

罹:不成字章录杨校宋本作“罹”,可从罹(l0梨):遭受

咎:过失,有罪

译文

没有封侯,就像没有当上帝王一样没有被封侯因为有悔恨的事,那么没有当上帝王又有什么亏心事呢孔子没有当帝王,评论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亏心事李广没有被封侯,王朔却认为他有悔恨的事这样,王朔的话,违反了论事的道理评论的人认为人被封侯,自然有天命天命的征兆在骨相上表现出来大将军卫青在建章宫的时候,有个脖子上带铁钳的刑徒给他相面后说:“富贵到封侯”后来竟然因为有功被封为万户侯卫青还没有立功,钳徒就能看出他该封侯的征兆由此说来,被封侯是有天命的,并非是人的操行好就能得到的东西钳徒的话果真有效验,而王朔的话则虚假没有证明更多的是任意横行的人却没有遭受灾祸,而遵循正道的人却得不到福,王朔的说法,就等于白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对蒙恬自己承认自己有罪一样

原文
21·11仓卒之世,以财利相劫杀者众同车共船,千里为商,至阔迥之地,杀其人而并取其财尸捐不收,骨暴不葬,在水为鱼鳖之食,在土为蝼蚁之粮情窳之人,不力农勉商以积谷货,遭岁饥馑,腹饿不饱,椎人若畜,割而食之,无君子小人,并为鱼肉,人所不能知,吏所不能觉,千人以上,万人以下,计一聚之中,生者百一,死者十九,可谓无道,至痛甚矣,皆得阳达,富厚安乐天不责其无仁义之心,道相并杀,非其无力作而仓卒以人为食,加以渥祸,使之夭命,章其阴罪,明示世人,使知不可为非之验,何哉王朔之言,未必审然

注释

仓卒:乱离,兵荒马乱

窳(y(与):懒惰

椎(chu0垂):用槌打

聚:古时指村落,居民点

并:匹敌

译文

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了财物利益互相抢劫残杀的人多同乘一辆车,共度一条船,去千里之外做买卖,到了空旷遥远的地方,就杀死同伴并夺取他的财物尸体抛弃不收殓,枯骨暴露不埋葬,丢在水里做鱼鳖的食品,抛在地上成蝼蛄蚂蚁的粮食懒惰的人,不花力气务农却全力经商以便积累谷物和钱财,遇上年景饥荒,腹中饥饿不饱,用槌子打人就像打牲畜一样,并把肉割下来吃,不分君子和小人,都被当作鱼肉,外人不可能知道,官吏也不可能发觉,一千人以上,一万人以下,计算起来在一村之中,活的人只有百分之一,死的人有十分之九,可以说没有道义,到了令人痛心的极点,日后这些人又都公开地飞黄腾达,富裕安乐天不惩罚他们没有仁义之心,在路上抢劫残杀,不惩罚他们不努力耕作而在荒乱年头把人当作食物,不加以大祸,使他们早死,暴露他们隐蔽的罪恶,清楚地给世人看,让人知道这是不能为非作歹的证明,这是为什么呢可见王朔的话未必真实

原文
21·12传书“李斯妒同才,幽杀韩非于秦,后被车裂之罪商鞅欺旧交,擒魏公子卬,后受诛死之祸”彼欲言其贼贤欺交,故受患祸之报也夫韩非何过而为李斯所幽公子卬何罪而为商鞅所擒车裂诛死,贼贤欺交,幽死见擒,何以致之如韩非公子卬有恶,天使李斯商鞅报之,则李斯商鞅为天奉诛,宜蒙其赏,不当受其祸如韩非公子卬无恶,非天所罚,李斯商鞅不得幽论者说曰:“韩非公子卬有阴恶伏罪,人不闻见,天独知之,故受戮殃”夫诸有罪之人,非贼贤则逆道如贼贤,则被所贼者何负如逆道,则被所逆之道何非

注释

“传书言”是本书常用语,故疑“书”后脱一“言”字李斯(~公元前208年):秦朝政治家战国时代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曾从学于荀卿战国末入秦,任客卿廷尉建议秦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政策,在统一六国上,起了较大作用因此秦统一六国后被任命为丞相主张中央集权,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秦始皇死,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幽:囚拘,监禁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于荀卿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被重用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受秦王政重视,被邀出使秦国不久,因李斯姚贾陷害,自杀于狱中著有韩非子二十卷

车裂:古代一种酷形,用五辆车子朝五个方向把人肢解车裂之罪:淮南子·人间训说李斯被车裂许注:“李斯为秦相,赵高谮之二世,车裂之于云阳”

公子卬(2ng昂):战国时魏国贵族擒魏子卬: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魏国时,跟公子卬是朋友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军伐魏,魏国派公子卬领兵抗击商鞅与老朋友交情,骗公子卬会盟,将公子卬俘虏

诛死:指商鞅被车裂以上事参见史记·商君列传

见:被

说:解释

译文

传书上说“李斯忌妒与他才能相同的人,在秦国囚禁并逼死韩非,后来遭受被车裂的惩罚商鞅欺骗老朋友,捉了魏公子卬,后来遭受车裂的灾祸”作传的人想说他们陷害贤人,欺骗朋友,所以受到灾祸的报应那韩非有什么过错要被李斯囚禁呢公子卬有什么罪过要被商鞅擒捉呢遭车裂处死,如果是由于陷害贤人欺骗朋友,那么韩非被幽杀,公子卬被擒,又是因为什么造成的呢如果韩非公子卬有罪,天让李斯商鞅来报应他们,那么李斯商鞅是奉天命惩罚他们,理应受到奖赏,不该遭到祸灾要是韩非公子卬没有罪,不是天要惩罚他们,李斯商鞅就不能囚杀韩非,擒捉公子卬评论的人解释说:“韩非公子卬有隐蔽的罪恶,人们听不到看不见,只有天知道,所以他们遭到杀害的灾祸”凡是有罪恶的人,不陷害贤人就违背“道”如果是陷害贤人,那么被陷害的人又有什么亏心的地方呢要是违背“道”,那么被违背的“道”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

原文
21·13凡人穷达祸福之至,大之则命,小之则时太公穷贱,遭周文而得封宁戚隐厄,逢齐桓而见官非穷贱隐厄有非,而得封见官有是也穷达有时,遭则有命也太公宁戚贤者也,尚可谓有非圣人纯道者也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案古人君臣困穷,后得达通,未必初有恶,天祸其前卒有善,神祐其后也一身之行,一行之操,结发终死,前后无异然一成一败,一进一退,一穷一通,一全一坏,遭遇适然,命时当也

注释

见:被

虞舜为父弟所害:传说舜曾遭到他父亲和弟弟的多次谋害

有:根据文意,疑“后”字之误

疑“时”前夺一“命”字“前命时未到”,与下文“后则命时至也”对文,可一证又言“遭遇适然,命时当也”,可二证

卒:终这里作后来讲

结发: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起即束发因此借指成童或年轻的时候

译文

凡是人的穷困发达灾祸福禄的到来,大来说就是天命,小来说就是时运姜太公最初贫穷低下,遇到周文王才得封侯宁戚先时处境穷困,遇到齐桓公才被任用当官并不是贫贱穷困的人有过错,而得到封侯做官的人就一定正确穷困与发达由时运决定,遭灾还是被提拔重用由命决定姜太公宁戚是贤人,还可以说有不对的地方圣人是道德纯厚的人虞舜被父亲和弟弟谋害,几乎多次死去后来受唐尧赏识,尧让位给他,被立为帝王曾被谋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被立为帝王,并不是就都正确以前是天命时运没有到,后来则是天命时运都具备了考察古代的君主大臣先前贫困,后来能发达的人,未必最初都有罪恶,天要灾害他们在前后来有了善行,神保祐他们在后同是一个人的行为,同是一种行为的操行,从小到老死,前后没有差异然而一个人或成功或失败,或升官或隐退,或贫困或通达,或保全或毁败,都是因为遭祸得福恰好如此,天命时运该当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