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公平第十六

原文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注释

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所以将帝位传给了舜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就将帝位传给了禹

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文王的儿子后因挟商纣之子武庚作乱周公便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

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原文
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

译文

贞观元年有人上书请求把秦府旧兵都授予武职补充进宫中做侍卫太宗说“我以天下为家不能偏私于一人只要有才能德行的人就任用怎能因为新旧关系而有所分别呢况且古人说‘士兵就像火一样不控制就会把自己烧死’你的提议对治理国家没有好处

原文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注释

准律法律规定

挠法徇私枉法

译文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曾经被皇帝召见不解下腰间的佩刀向东走上阁门走出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由于监门校尉没有觉察其罪行该当死无忌失误地带刀进入判刑两年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大理少卿戴胄反驳道“校尉没有察觉无忌带刀进入同样是失误臣子位于极度尊贵的地位不可以称之为是失误按照律法上说的‘供给皇上汤药饮食舟船失误不按照法规的人都应当死’皇上如果要将功折罪从轻处理这便不是司法部门所能够决定的如果应当按照律法罚款铜不符合法理”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人的法律是天下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便想要变动法律呢”让臣子们更改命令订立议案德彝坚持他原来的想法太宗即将跟从他的建议胄又驳斥道“校尉因为无忌的缘故以招致罪害按照法律当从轻处理如果讨论他的过失和错误则是为了感情的缘故然而生死差距巨大(所以)我才敢于顽固地请求”太宗于是免了校尉的死罪

这个时候朝廷大力开展选择察举(的活动)有干过奸诈虚伪的事情的人太宗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罪则至死偶尔有奸诈虚伪的人事情败露胄根据法律判断他的罪行并予以奏告太宗说“我开始下命令不自首的死罪如今根据法律来作决断这向天下显示政府没有信用”胄说“皇上应当立即杀了他们不是我能够做到的既然已经交付司法部门处理我不敢不按照法(来执行)”太宗说“你自己守法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布道他的大信用的说话(只)是说话的时候喜怒的表现而已皇上发动整个朝廷的愤恨而许诺杀他们既然知道不可以却将他放到司法部门来解决这是人主小的愤恨而存留大的信用我私下认为皇上应当珍惜它”太宗说“我的法律有过失你能够纠正它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呢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若如是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尚书‘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注释

高颎(jiǒnɡ)(-607)隋渤海祷(今河北景县)人一名敏字昭玄北周末受杨坚(隋文帝)罗致为相府司录隋建立后任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炀帝即位后任太常卿后因议论朝政为人告发被炀帝诛杀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多次遭谴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集合三国时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还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书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能识大体治国方面尤其突出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枉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来对他钦仰叹息再者魏以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我如今常仰慕前代那些贤德的帝王你们也可仰慕那些贤德的宰相如果能这样做那么荣耀的名声和高贵的地位就可以长久保持了”房玄龄对答道“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所以尚书‘不结党营私王道就浩浩荡荡不结党营私王道就平平坦坦’此外孔子还说‘举用正直的人而废弃邪恶的人百姓就心服归顺’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太宗说“这正是我所想的但我怎能只对你们说说而不去实行呢

原文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注释

长乐公主太宗第五女封长乐郡

译文

长乐公主是太宗文德皇后所生贞观六年将要出嫁太宗敕令有司陪送的财礼比当年高祖之女永嘉长公主出嫁时高出一倍魏徵上奏说“以前东汉明帝准备封赏他的儿子说道‘我的儿子怎么能跟先帝的儿子得到同样多的封赏呢参照先帝之子楚王淮阳王的一半去封赏吧’以前的史家以此作为美谈现在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女儿称为公主既然在前面多了一个长字那么就说明要比公主的身份尊贵虽然在感情上不尽相同可是道理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如果公主的礼节逾越了长公主道理上恐怕是不妥的希望您能够三思”太宗十分赞同于是将这些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听完赞叹道“曾经听说您对魏徵十分敬重可是对于其中的缘故知之甚少现在听到他进谏的这番话可见他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欲真是国家社稷忠臣啊我和您结发做了夫妻承蒙您的敬重礼待情深意重每当有话要说的时候也要察言观色尚且不敢轻易触怒您的威严何况作为臣下和陛下情谊疏远礼仪相隔呢因此韩非子将此称为‘说难’东方朔将其称为‘不易’真的是非常有道理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拥有家国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如果能采纳这些忠言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如果杜绝这些忠言政局就会混乱不堪我希望您能够仔细体会其中的含义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于是长孙皇后请求太宗派遣中使带五百匹锦帛送到魏徵家中赏赐他

原文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译文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唐太宗下诏命令百官商议惩处他的办法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竟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叫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可宰相多次上奏推荐人才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太宗说“其实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举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现在孜孜不倦地寻找贤才想要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国家政治上一听说哪里有贤能的人才就派使者前去打探但人们还是议论纷纷说‘那些官员都是朝廷重臣的亲戚朋友’但是你们做事不要因此而有所忌讳和回避古人说‘推举人才对内不避亲对外不避仇’只要推举的人是真正的贤才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或仇人也不可不推举

原文
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魏徵进曰“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太宗曰“非卿朕安得闻此语自今已后充使宜停”魏徵因上疏曰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近君子则朝无粃政远小人则听不私邪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兰同嗅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兰之臭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史鱼所以遗恨

注释

阉(yān)宦宦官

狎近习熟亲近

蒿兰同臭蒿草有臭味草名有香味蒿兰同臭比喻香臭不分好坏不辨

郭氏所以为墟郭国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被齐桓公所灭齐桓公问郭国父老郭为什么亡郭国父老说因为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史鱼所以遗恨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临死前因未能规劝君王进贤而抱恨

译文

贞观十一年当时常常有宦官外出担任使者他们欺瞒朝廷胡乱上报情况事情败露后唐太宗非常生气魏徵说“宦官虽然卑微但他们侍奉在天子左右常常发表议论容易使天子轻信慢慢地便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在陛下圣明可以无此顾虑可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可不断绝这种祸患”唐太宗说“不是你我怎么会听到如此中肯的意见呢从今以后宦官不可再担任使者”魏徵事后又写了一篇奏书进献唐太宗

我听说国君贵在表扬善事贬斥劣迹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如果善事得到发扬那么君子就会为国效劳贬斥劣迹那么小人就会自行隐退亲近君子那么朝廷不会有劣政远离小人则不会偏听小人并非没有微小的优点君子并非没有小小的差错君子小小的过失是白玉上的瑕疵小人那小小的优点则如铅刀上锋利的地方铅刀上那一点锋利的地方能工巧匠是不会看重的这小小的优点不足以掩盖许多缺点白玉微瑕好的商人不会嫌弃小小的斑点不会妨碍白玉整体的美丽赞扬小人的优点而认为这是对善的正确判断贬斥君子的过失而认为这是对恶的正确判断这如同认为蒿草和兰花的香味一致白玉和顽石的质地一样是美丑不分善恶不辨这也是屈原投江自尽卞和吐血的原因如果认识了玉石的差别蒿兰的不同但不能进善退恶也是不明智的这也是历史上郭国之所以被齐国所灭史鱼之所以抱恨终生的原因

原文
陛下聪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爱引纳多途好善而不甚择人疾恶而未能远佞又出言无隐疾恶太深闻人之善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虽有独见之明犹恐理或未尽何则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闻恶必信则小人之道长矣闻善或疑则君子之道消矣为国家者急于进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则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且世俗常人心无远虑情在告讦好言朋党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今则清浊共流善恶无别以告讦为诚直以同德为朋党以之为朋党则谓事无可信以之为诚直则谓言皆可取此君恩所以不结于下臣忠所以不达于上大臣不能辩正小臣莫之敢论远近承风混然成俗非国家之福非为治之道适足以长奸邪乱视听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远虑深绝其源则后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败者由乎君有远虑虽失之于始必得之于终故也若时逢少隳往而不返虽欲悔之必无所及既不可以传诸后嗣复何以垂法将来且夫进善黜恶施于人者也以古作鉴施于己者也鉴貌在乎止水鉴己在乎哲人能以古之哲王鉴于己之行事则貌之妍丑宛然在目事之善恶自得于心无劳司过之史不假刍荛之议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弥远为人君者不可务乎

注释

风气

毁坏

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百姓

译文

陛下聪明神武天姿英睿爱护百姓广开言路能从各种途径选拔人才但陛下喜好贤才却不善于选择贤才痛恨邪恶但还没能远离小人并且陛下言语毫不隐讳疾恶如仇听到善行未必全信听到劣迹就认为绝无错误虽有远见卓识但臣恐怕陛下有些地方还有不妥之处为什么呢君子愿意表扬别人的善行小人专门诋毁别人的缺点如果听到劣迹就确信无疑那么就会助长小人的气焰听到善行就怀疑那么君子会很失望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急于进用君子而斥退小人结果反使君子受怀疑小人得志那么就会君臣失序上下隔阂国家混乱哪里还称得上政治清明呢并且世俗之人缺乏深思熟虑喜欢搬弄是非一般而言我们把戮力同心做好事称作同德把一起参与做坏事称作朋党可现在清浊同流善恶无别把奸邪的人视为诚实正直把同心同德的人称作朋党被称作朋党的人他们的言行就不被信任被称作诚实正直的人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可取的这就是为什么陛下的恩德没有散布臣子中间臣子的忠诚没有传达到朝廷上的原因地位高的大臣们不敢矫正朝廷的偏差地位低的臣子们又不敢指出来于是这种做法就形成风气对国家极为有害这足以助长奸邪扰乱视听如果不断绝这种风气的根源将贻害无穷幸运的是如今国家还没有出现大的祸害这完全归功于陛下的深谋远虑国政现在虽然有所偏差可是必然能够改正如果现在遇到小的祸害不加以制止任由其发展将来定会悔之莫及这样的话既不能将社稷传给后代又拿什么作为后世的楷模呢扬善除恶有利于人以古为鉴有利于己照容貌要用平静的水面做镜子照自己的德行要以前的圣哲作借鉴如果能以古代圣明的帝王为自己的借鉴那么自己行为的善恶就一目了然何须史官的评判何须百姓们的议论帝王自然会功勋卓著声名远扬国君追求的不正是这样吗

原文
臣闻道德之厚莫尚于轩仁义之隆莫彰于舜欲继轩唐之风将追舜禹之迹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不择善任能而委之俗吏既无远度必失大体惟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肃而成矣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为理之有刑罚犹执御之有鞭策也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由此言之刑罚不可致理亦已明矣潜夫论“人君之治奠大于道德教化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履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是故上圣无不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道之以礼务厚其性而明其惰民相爱则无相伤害之意动思义则无畜奸邪之心若此非律令之所理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任咎繇以五刑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也乃以防奸恶而救祸患检淫邪而内正道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化之养民犹工之为曲豉六合之民犹一荫也黔首之属犹豆麦也变化云为在将者耳遭良吏则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怀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是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德者所以循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民之生也犹铄金在炉方圆薄厚随溶制耳是故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于君世之主诚能使六合之内举世之人感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之心而无奸险之虑则醇酽之俗复见于兹矣”后王虽未能遵专尚仁义当慎刑恤典哀敬无私故管子曰“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故王天下理国家

注释

奸慝(tè)奸诈邪恶

五教古代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刑古代指墨大辟五刑

曲豉发酵的曲子

译文

我听说若论道德的崇高没人可以超过黄帝尧帝若论仁义的深厚没人可比得上舜帝大禹如果要追慕黄帝唐尧的风范追上虞舜夏禹的业绩只有推行道德仁义择善而从如果不能选拔有才能的臣子而把政务委托给凡庸的人他们没有眼光和胸襟必然会使国家的大体丧失殆尽如果严刑峻法以控制天下的百姓要想无为而治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圣贤的国君治理天下移风易俗不用严刑峻法只是推行“仁义”二字没有“仁”就无法广泛地在天下施行没有“义”就无法端正自身用“仁”来向天下人施行恩惠用“义”来端正自身这样国家政务就可以不严酷而达到太平教化就可以不严峻而有所成就仁义是治国的根本而刑罚是治国的辅助手段用刑罚来治国就像赶马车用鞭子百姓们都已服从教化那么刑罚就没有地方可施行了马能自觉地尽力奔跑那么鞭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由此可见刑罚不能使国家太平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所以王符在潜夫论中写道“帝王的治国之道没有比道德教化更重要的了百姓有自己的本性情感行为风俗本性情感是根本行为风俗是枝节因此圣明的君主治国崇本抑末顺应民心从而矫正他们的行为百姓本性纯正那么奸邪之念就不会产生所以有着上上智的圣人无不关注和教化民心所以说‘听百姓的心声顺从民意是为了让百姓没有意见”君王用礼去教化百姓使他们本性淳厚明白他们的心愿百姓相互爱护坚守仁义之道那么就不会彼此伤害怀疑这些都不是刑罚能够办得到的只有依赖教化之功圣人崇尚道德礼仪轻视刑罚所以舜命令契推行五教可是后来又让咎繇设置了五种酷刑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制裁百姓的短处和错误的而是用来防范邪恶补救祸患约束邪恶从而使其纳入正道的人们受到好的教化就会怀有君子之心受到恶政的统治就会产生邪乱之意所以好的教化对于人民的作用就像酿酒工匠手中的曲酵一样全国的老百姓就像温室里有待发酵的豆麦怎样发展变化全在于治政者的善恶啊遇到好的官吏就心怀忠信而言行仁厚遇到坏的官僚就心怀奸邪而言行浅薄人们都忠厚了就可以使国家太平人们都浅薄了就会导致国家危亡因此圣明的君主都致力于德化而鄙薄酷刑是用来要求自己的是用来管束别人的人生在世就像炉中化金一样铸出来的东西的方圆厚薄全在于模子的形状啊因此世事的善恶风俗的厚薄都取决于一国之君治世的君主如果真能使普天下的人民都怀有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意有奉公之善而无奸邪之恶那么淳朴的风俗就又可以出现了”后来的帝王虽然不能这样崇尚仁义也应当慎重地运用刑典力求公正无私所以管子上说“圣君用法度礼仪而不用酷刑奸智用至公之道而不用营私之心”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治理好国家

原文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纵临时处断或有轻重但见臣下执论无不忻然受纳民知罪之无私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见言无忤故尽力以效忠顷年以来意渐深刻虽开三面之网而察见渊中之鱼取舍在于爱憎轻重由乎喜怒爱之者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过虽小而深探其意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人有执论疑之以阿伪故受罚者无所控告当官者莫敢正言不服其心但穷其口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又五品已上有犯悉令曹司闻奏本欲察其情状有所哀矜今乃曲求小节或重其罪使人攻击惟恨不深事无量条求之法外所加十有六七故顷年犯者惧上闻得付法司以为多幸告讦无已穷理不息君私于上吏奸于下求细过而忘大体行一罚而起众奸此乃背公平之道泣辜之意欲其人和讼息不可得也

注释

背弃

译文

贞观初年国家的法令一视同仁人民如果有违法乱纪的都依法严办了即使断案有轻有重朝廷听到臣下议论无不欣然接受意见百姓知道皇帝惩罚他们并非出于私心所以都心悦诚服臣子看到自己直言进谏并没有触犯龙颜于是也更加尽职尽忠可是近年来您处理政事慢慢变得严苛即使仍有网开一面之心但是仍然过分苛刻地审察常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做出取舍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赏罚的轻重对于自己喜爱的人即使罪过再大也会网开一面寻找各种理由为他开脱对于厌恶的人即使过失非常微小也会挖空心思加重他的刑罚执法失去了准确的定罪法则凭着自己的心情和好恶来减轻或者加重罪名臣子如果直言进谏就会被怀疑是结党营私欺瞒圣上因此受冤枉的人有口难辩知情的官员不敢直言不去想如何使他们心服反而只是强逼他们闭嘴这样一来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呢另外五品以上的官员犯罪曹司必须上奏圣上这样做的本意是想明察真实的情况从而酌情减刑可是现在却是一味探求小节甚至有些反而加重了刑罚致使掌管司法的官员加大了对那些犯法官吏的打击甚至因为自己的打击力度不够而深感遗憾有的事情并没有重罚的法律规定就在法律之外寻找理由重罚十有六七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近年来犯法的官员都害怕被皇帝知道一旦得知自己被交付司法纠察的部门都觉得侥幸这致使告讦的人接踵而来加大治理却不能平息君主在上面按照私心办事官吏则在下面心怀欺诈过于追究细节不顾大体对一个人处罚却引起了众人的营私舞弊这是与刑罚的公正背道而驰的背弃了大禹对罪人哭泣的初衷这样却希望人们和睦相处使诉讼平息是办不到的

原文
体论“夫淫泆盗窃百姓之所恶也我从而刑罚之虽过乎当百姓不以我为暴者公也怨旷饥寒亦百姓之所恶也遁而陷之法我从而宽宥之百姓不以我为偏者公也我之所重百姓之所憎也我之所轻百姓之所怜也是故赏轻而劝善刑省而禁奸”由此言之公之于法无不可也过轻亦可私之于法无可也过轻则纵奸过重则伤善圣人之于法也公矣然犹惧其未也而救之以化此上古所务也后之理狱者则不然未讯罪人则先为之意及其讯之则驱而致之意谓之能不探狱之所由生为之分而上求人主之微旨以为制谓之忠其当官也能其事上也忠则名利随而与之驱而陷之欲望道化之隆亦难矣

译文

所以体论上说“奸淫盗窃是百姓所痛恨的我顺从百姓的心意处罚他们即使过重百姓也不会认为残暴这是因为我是出于公心的缘故怨旷饥寒也是百姓所痛恨的为了摆脱这种境遇而触犯法律我体谅他们而宽大处理百姓也不会认为是偏私这也是因为我是出于公心的缘故法律重处的是百姓憎恶的事物从轻处罚的是百姓所怜惜的所以应该奖赏微薄却能鼓励善行减轻刑罚却能禁止奸邪”这样说来刑法如果是出于公心的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量刑过轻也是可以的如果刑法是出于私心的就没有好处了量刑过轻就会助长奸恶量刑过重就会伤害到善良的人圣人实施刑法都是出于公心了然而仍然担心有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就加上教化来补救这是古代的人所关注的地方后世治理刑狱的人却并不这样做还没有审讯有罪的人就已经先主观臆断到了审讯他的时候就将预先想好的罪名强加给他并且将这种行为称为有才能不探究犯人犯罪的原因却生硬的将其分类按照皇帝的旨意作为处罚标准却将这种行为称为忠心为官有才干之名事主有忠诚之称那么名利都会随之而来这些人再驱逐百姓陷入法网有这样的风气存在而想要使国家的道德教化纯正隆厚恐怕是很难的

原文
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悉其聪明致其忠爱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者所以重之也故舜命咎繇曰“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复加之以三讯众所善然后断之是以为法参之人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为情也者取货者也立爱憎者也右亲戚者也陷怨仇者也何世俗小吏之情与夫古人之悬远乎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通相疑也欲其尽忠立节难矣

译文

凡是审理案子都要按照父子的亲情依照君臣的情分权衡轻重先后测量深浅程度展现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将忠君爱民之心发挥到极致如果有疑问就和大家一起商讨存在疑问就从轻量刑这就是对刑法的慎重所以舜告诫咎繇“你作为一名官吏在量刑的时候要心存怜悯”又规定一个案子要经过群臣群吏万民三次审讯大家都认可了才能定罪可见律令必然也参有人情所以左传“大小案子虽然不能明察但肯定有人情的因素在里面”但是那些世俗苛刻不知变通的官吏用人情来获取财物对有人情案子就放宽处理对于仇人就加以陷害为什么世俗小人的人情和古人宽大为怀的情感有着天壤之别呢主管部门因为这样的人情而对司法官员们产生了怀疑天子又因为这样的人情而对主管部门产生了怀疑这是君臣之间上下之间在互相怀疑这样却想要群臣树立节操尽忠为国那就太难了

原文
凡理狱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不严讯不旁求不贵多端以见聪明故律正其举劾之法参伍其辞所以求实也非所以饰实也但当参伍明听之耳不使狱吏锻炼饰理成辞于手孔子曰“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也今之听狱求所以杀之也”故析言以破律任案以成法执左道以必加也淮南子“沣水之深十仞金铁在焉则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而鱼鳖莫之归也”故为上者以苛为察以功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讦多为功譬犹广革大则大矣裂之道也夫赏宜从重罚宜从轻君居其厚百王通制刑之轻重恩之厚薄见思与见疾其可同日言哉且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今作法贵其宽平罪人欲其严酷喜怒肆志高下在心是则舍准绳以正曲直弃权衡而定轻重者也不亦惑哉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万乘之主当可封之日而任心弃法取怨于人乎

注释

参伍交互错杂综合比较

肆志随心所欲

译文

凡是审理案件的情形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主不严刑逼供不节外生枝不以牵连的头绪多来显示审判者的聪明所以要对检举弹劾的法律加以修正多方取证广泛调查是为了弄清事实而不是要掩盖事实多方调查听取意见是为了不使狱吏徇私枉法的奸计得逞孔子说“古人审理案子是为被告的人寻找生存的理由今天呢是千方百计地要将其置于死地”所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任何案件都要定罪施展手段强加罪名的情形就出现了淮南子上写道“沣水有十仞深可是把金铁放在里面也看得见如果水不清或者很浅鱼也不会在里面生存”所以作为上司把苛刻当做明察把功多当做明智把刻薄下属当忠心把诽谤他人当功劳这就像一张大皮虽然很大但用来制造用品就得裁开使用赏赐应该从重处罚应该从轻君王应宽厚为怀这是历代帝王普遍的治国之术刑罚轻还是重恩遇厚还是寡被人感念还是嫉恨这两种做法的效果怎可同日而语呢法律犹如国家的准绳和天平天平是用来称重量的准绳是用来测定曲直的法律贵在宽大公平而判人之罪却极其严酷如今法律轻重全由人的喜怒而定这就等于舍掉准绳来端正曲直抛开权衡来确定轻重怎能不令人迷惑不解呢诸葛亮只是小国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是一杆秤不能因人而使标准有别”更何况大国的君主呢在天下升平的时候怎能随意放弃法律的公平让老百姓心生怨恨呢

原文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以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夫君之善恶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汤以之理纣以之乱武以之安厉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温舒恨于曩日臣亦欲惜不用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于无形求之于未有虚心以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诤亲忠臣厚谏士斥谗慝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灭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统运纵未能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

注释

曩(nǎnɡ)日以往的时日

膺期统运治理天下

予违汝弼我违背了纲纪法制你来匡正辅弼

译文

陛下有时做的一些小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就以威严和权力压人以此来消除舆论只要做得对让老百姓知道又何妨呢如果做得不对掩盖又有何用所以谚语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若要人不听见除非自己不说”做了却想不被人知就像遮住眼睛捕捉麻雀掩住耳朵去偷铃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是荒唐可笑的举动又有什么好处呢我又听说没有永远动荡的国家没有不能治理的百姓国君的善恶是根据教化的厚薄而定的所以大禹商汤时天下太平夏桀商纣时天下大乱周文王周武王时国泰民安周幽王周厉王时遭到危亡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尽心尽力却不埋怨别人严于律己不苟责臣下所以说“大禹商汤责备自己故国家兴旺夏桀商纣怪罪别人所以迅速灭亡”苛责过多与恻隐之心相违其实是为奸邪开辟了方便之门汉代温舒曾上书说狱吏太残酷只可惜不被采纳我听说过尧专门设置了进谏用的锣鼓大禹树立了提意见用的木头商汤有专门处罚官吏过错的史富周武王在桌几盘碟盆盖上写有告诫自己要谨慎的铭文这样做是防微杜渐虚心接受各方意见的表现魏武帝曹操说“有德的君王高兴听到逆耳的忠言他们亲近忠臣厚待进谏的臣子斥退小人是希望保全自身和国家避免灭亡的灾害”凡是承受天命君临天下的国君纵使做不到君臣同德上下一心难道不想保全自己和国家避免灭亡吗然而自古以来能够功成名就建立伟业的国君没有不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虚心纳谏改正错误的

原文
昔在贞观之初侧身励行谦以受物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每听直言喜形颜色故凡在忠烈咸竭其辞自顷年海内无虞远夷慑服志意盈满事异厥初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私嬖之径渐开至公之道日塞往来行路咸知之矣邦之兴衰实由斯道为人上者可不勉乎臣数年以来每奉明旨深惧群臣莫肯尽言臣切思之自比来人或上书事有得失惟见述其所短未有称其所长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于造次不敢尽言时有所陈不能尽意更思重竭其道无因且所言当理未必加于宠秩意或乖忤将有耻辱随之莫能尽节实由于此虽左右近侍朝夕阶墀事或犯颜咸怀顾望况疏远不接将何以极其忠款哉又时或宣言云“臣下见事只可来道何因所言即望我用”此乃拒谏之辞诚非纳忠之意何以言之犯主严颜献可替否所以成主之美匡主之过若主听则惑事有不行使其尽忠谠之言竭股肱之力犹恐临时恐惧莫肯效其诚款若如明诏所道便是许其面从而又责其尽言进退将何所据欲必使乎致谏在乎好之而已故齐桓好服紫而合境无异色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死夫以耳目之玩人犹死而不违况圣明之君求忠正之士千里斯应信不为难若徒有其言而内无其实欲其必至不可得也

注释

侧身励行倾斜身体忧惧不安谨慎小心砥砺言行

忠谠赞赏忠直

私嬖(bì)营私偏爱

朝夕阶墀(chí)台阶也指阶面这里指早晚守在帝王身旁

译文

以前在贞观初期陛下兢兢业业身体力行虚怀若谷谦虚待人因为您闻善必行即使偶尔有小过失都可以接纳忠言规谏每当听到直言良谏都会喜形于色因此只要是忠烈之士都竭尽自己的忠诚来进谏但近年来四海升平外族降服陛下志得意满处理事务就跟以前不同了尽管口中高谈阔论自己如何痛恨邪恶却只喜欢听阿谀之辞空口说倡导直言敢谏的行为却厌恶逆耳之言私心渐起公道日消路上来往的普通百姓都知道了这种变化自古国家兴盛与衰亡无不因此而起作为至高无上的君主怎能不小心警惕呢我数年以来每次接到圣明的旨意都非常担忧群臣不能竭尽忠诚直言国政的得失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发现近来臣子上书不敢畅所欲言如果所述之事有所出入就只看到您批评他的缺点而不见表扬其长处的再加上您的地位至高无上龙鳞难犯臣子偶尔有机会也不敢轻率进言即使有时上书也不能全部表达其意事后再想进言却找不到机会了而且就算自己所说的合情合理也未必能加官晋爵得到荣宠但是如果万一忤逆圣意就会落到耻辱的结局群臣不能尽忠直言可能就是因此而起的即使您左右的侍从与您朝夕相处但遇到触犯龙颜之事都心怀顾虑更何况一些被疏远的下臣百姓又怎么竭尽自己的忠恳之意呢您曾经宣称“臣子有事只管前来进谏但为什么任何意见都希望我能采纳呢”这其实是拒绝进谏之辞而非接纳忠言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臣子冒着顶撞圣上的危险进谏实则在成就君王的美名纠正君王的过失如果君主一听见直谏心里就不痛快所提的建议也未必能实行即使让臣子们尽情直言心中所想竭尽全力辅佐帮助仍然会担心他会恐惧而不能尽忠如果像陛下的诏书那样就是一方面要臣子顺从自己言行一方面又要臣子能够直言敢谏不知道这样臣子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进退呢要想使臣下大胆进谏关键在于君主是否真正喜好这样做因此过去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国境之内的臣民再没有穿其他颜色的服饰楚王喜欢细腰的美女结果后宫佳丽很多都因节食而饿死了像这些供耳目之娱的行为国人尚且宁愿豁出性命去追求何况是明君征召天下忠诚中正之士那些忠诚中正之士不远千里来应招必定并非难事如果只是一句空话罢了而没有切实实行的打算却要想听到臣下的忠言是万万不可能的

原文
太宗手诏曰

省前后讽谕皆切至之意固所望于卿也朕昔在衡门尚惟童幼未渐师保之训罕闻先达之言值隋主分崩万邦涂炭惵惵黔黎庇身无所朕自二九之年有怀拯溺发愤投袂便提干戈蒙犯霜露东西征伐日不暇给居无宁岁降苍昊之灵禀庙堂之略义旗所指触向平夷弱水流沙并通轩之使被发左衽皆为衣冠之域正朔所班无远不届及恭承宝历寅奉帝图垂拱无为氛埃靖息于兹十有余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习以致于此自惟寡薄厚享斯休每以抚大神器忧深贵重常惧万机多旷四聪不达战战兢兢坐以待旦询于公卿以至隶皂推以赤心庶几明赖一动以钟石淳风至德永传于竹帛克播鸿名常为称首朕以虚薄多惭往代若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赐绢三百匹

注释

衡门寒舍陋室这里是自谦之词

惵惵(dié dié)恐惧的样子

氛埃靖息天下太平

译文

看后唐太宗亲自写了诏书作为答复

我仔细看了你前后几次讽喻的奏疏都情正意切这本来就是我对你所寄予厚望之处我当年生长在民间年幼时没有得到老师的训诫更很少听到先哲的至理名言正遇到隋炀帝荒淫无道隋代分崩离析生灵涂炭天灾人祸老百姓流离失所我十八岁就怀有拯济天下之心投身军旅手持刀枪不畏寒暑东征西讨劳碌终日没有一天过得安宁幸而苍天护佑遵守庙堂的韬略使义军所到之处都能所向披靡弱水流沙这些偏远蛮夷之地都派遣使者来进贡风俗大相径庭的异族也都身穿华夏服装国家法律颁布之后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我接管天下登上皇位继承先帝留下的基业休养生息崇尚无为而治四海升平尘埃不起已经十几年了这全都仰仗众位大臣运筹帷幄善战武将竭尽骁勇戮力同心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业绩可是我是一个寡德少能的人却享受着如此洪福因此一想到自己肩负天下重任忧患责任深重于是总是担心政治得失不能兼听四方民众的疾苦因此常常战战兢兢夜不能寐我常常询问公卿大臣甚至是下臣小吏对人推心置腹以希望自己能够耳聪目明做出一番能够垂范后世的功德将其刻于钟鼎碑石之上让我们大唐的德行能够永垂史册能够协助我传播盛名伟业的人我一直把你当成第一个我因为自己才德微薄愧对前世圣君明主如果不能依靠贤明大臣的辅佐怎么能够建立起宏功伟业呢就好像如果不使用船和浆怎么能够渡过大江大河如果不依赖你们做的盐和梅我怎能调出五味因此赐给你绢三百匹以示嘉奖

评析

君王处理政事贵在客观公正处事不公正奸邪之人就会有机可乘正直之人难免蒙受冤屈处事公正人心归顺统一久而久之社会风气就会焕然一新太宗秉公无私主持公正不优先照顾自己的旧部下与亲眷减少公主的嫁妆表现出不徇私情的平允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