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有寻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原文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

已说意地

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总温 柁南日

如理不如理

杂染等起最为后

如是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施设建立二相施设建立三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四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五杂染等起施设建立

注释

有寻有伺等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此章将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结合在一起论述有寻有伺等不是意指前面所论及 约百去中约寻百法中的寻伺通指心所法中一般心理活动现象而有寻有伺等则意指修行人在观境过程中修三摩地(Samadhi)所达到的三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旧称寻为觉伺为观三摩地又作三昧梵语原义为沈思冥想佛家引用来专指一心专注不散乱的修行方法意译为定正受正定等持一境性有寻有伺等三地又称为三二摩地此章包括原文的卷四--卷十

有寻有伺地此为三定之第一定有寻有伺在此定中存在著对所缘境匆然粗略推寻也存在著对所缘境精细深入的思考此定指欲界色界第一静虑(梵众天)的根本定未至定佛家说上界八地或八定(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都具有根本定和近分定各地根本定断各地的下地修惑得上地禅定各地近分定只是伏压各地的修惑其功能近似于根本定由于第一地近分地与其它地近分定有区别即须伏压欲界修惑所以特命名为未至定以示差别

无寻唯伺地此为三定之第二定八地定中第一静虑为有寻有伺地第二静虑以 上七地已至极静为无寻无伺地当第一静虑修习 完上品善便达到第一静虑与第二静虑之间的禅定境地这时寻已不存在唯有伺所以称为无寻唯伺地也称中间定以三界论即为第一禅天顶的大梵天王以修禅境界论即指修习 者已至大梵境界

无寻无伺地此为三定之第三定第二静虑以上七地已至极寂静不与寻伺相应称为无寻无伺地

本论从五个大的方面即五门论述有寻有伺等三地界是第一方面指的是众生所处世间或世间诸众生的状况果报的种种差别

五门之一指寻伺运行的种种相状

如理五门之一指寻伺作意趋向善性的真理

不如理五门之一指寻伺作意悖离善性的真理

杂染等种种杂染杂染有漏法的总名包括善无记如烦恼仅为恶性为染当染性与有漏法中的善性无记性相通相杂糅称为杂染

施设建立施设本也有建立义施设建立合用意即思量拟立名言安排对世标立可简译为加以确立

译文

已说完意境界

什么是有寻有伺地呢?什么是无寻唯伺地呢?什么是无寻无伺地呢?总地用略语界如理不如理杂染等的生起放在最后强调

如此三地可概略地从五个方面加以确立第一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定第二从寻伺的相状方面加以确定第三从寻伺趋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第四从寻伺悖离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第五从种种善恶杂糅现象俱起方面加以确立

原文
云石何界施设建立?别嗢柁南日

寿受用

自体因缘果分别

当知界建立由八相一数建立二处建立三有情量建立四有情寿建立五有情受用建立六生建立七自体建立八因缘果建立

云何数建立?咯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是三种名堕摄界非堕摄界谓方便并萨迦耶灭及无戏论无漏界

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

即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

从第二静虑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此中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所以者何?末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21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

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22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23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24……25

注释

本论从八种相状展开论述界数为八相之一指界的分别数此处概分为欲无色三界

八相之一指各界中众生所居的种种处所

有情众生身长量

寿有情众生寿命

受用有情众生的苦乐感受及饮食婬欲

指不同界处众生追求不同导致的欲乐不同

自体指众生自体形态及生存的命运众生都具有一定形体从胎中各位到六趣众生从中有身到菩萨最后身自体都不同命运也各异有的夭折有的不夭折夭折的原因也不同有的由自害有的由他害

因缘果分析诸法的因果关系彼法的产生要有最先生的因还要有缘即建立(形成自性)和和合(与其它因素相结合)最后产生的果报焉果

分别指从界的大方面论述有寻有伺等三地要注意八相分别

堕摄界由堕落世间法统摄的地界堕入世间法未出世间境地界

非堕摄界由不堕落世间法统摄的地界

方便方便善巧(Upayakausala) 菩萨为普度众生获究竟真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种种妙法此处指四圣谛中的道谛

萨迦耶灭执身有实我的妄心灭此处指四圣谛的灭谛萨迦耶SatkaYa有身怀身

无戏论无漏界没有任何不合真实言说的不漏落世间法地界

若定若生即定且生若为虚语词中间定即初静虑修习 上品善圆满便生入大梵天

大梵即大梵天(Mahabrahman)初禅天之王离欲清净

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其它有色界及无色界全部

伺欲有贪欲烦恼的寻

不由不现行(称为无寻无伺地)不是由于完全没有慧思寻伺的运行

作意调动慧思入定

21于一时间当末离欲界欲者由瑜伽师导引修行入定一时进入了六想(无相想无分别想寂静想无作用想无所思慕躁动想离诸烦恼寂灭乐想)境界

22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属于通入无漏界的有为性范畴的初静虑即初静虑中有一种定统摄入通入无漏界的有为性无漏界有为又作无漏有为有为无漏即既是有为法的又通入无漏界的如道谛

23缘真如为境以真如为所对的境

24不由分别现行不是依据寻伺的现前的运行加以分别命名或不是由于存在寻伺心理活动现象的缘故此处分别即指代依心心所法分别的心理现象

25略去部分为其他七相的论述

译文

什么是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立?分立的略语说

寿受用自体和因缘果各有差别

应当知晓从世间众生差别方面加以确立通由八种相状第一从众生所处的界数加以确立第二从众生所居的处所加以确立第三从有情众生的身量加以确立第四从有情众生的寿命加以确立第五从有情众生的受用加以确立第六从众生不同追求生不同欲乐加以确立第七从众生自体形态及生存命运加以确立第八从因果的关系加以确立

什么是从众生所处的界数加以确立呢?概略分有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如此三种界称作堕落世间法统摄的界由不堕落世间法统摄的界指修习 道谛和灭谛圆满所处的界以及无戏论的不漏落世间法的界

这些界中欲界及色界的初静虑除开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的大梵天称为有寻有同吔

即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中间的大梵天称作无寻唯伺地任何一位有情众生只要在初静虑修习 上品善圆满就能成为大清净的大梵天

从第二静虑天起包括其余的有色界天和全部无色界天称作无寻无伺地此境界由于脱离了有贪欲烦恼的寻伺这一道理才称名作无寻无伺地这样称名并非由于完全没有慧思处于对境匆略推寻精深思考境界的心意运行现象的缘故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未脱离欲界中的贪欲的人由于有瑜伽师教导使心识慧思入定趋向不同的境性在某一时间也有无寻无伺的心意运行现象出现脱离了有贪欲烦恼寻伺的人也有寻伺的心理运行现象出现如修定的人出离那禅定状态和生入那禅定境界的时间

如果处在通入无漏界的有为性范畴的初静虑也称作有寻有伺地这是依据寻伺处在有为法以真如为对境进入此定的缘故不是以存在寻伺心理活动现象为依据的绿故……

原文
复次云何相施设建立?嗢柁南曰

所缘行相等起与差别

决择及流转略辨相应知

应知此相略有七种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决择七流转

伺体性者谓不深推度所缘为体性若深推度所缘为体性应知

伺所缘者谓依名身句身文身义为缘

伺行相者谓即于此所缘寻求行相是寻即于此所缘伺察行相是伺

伺等起者谓发起语言

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说

伺决择者若寻伺即分别耶?设分别即寻伺耶?谓诸寻伺必是分别或有分别非寻谓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而非寻

伺流转者若那落迦寻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如那落迦如是旁生饿鬼欲界天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耶?谓那落迦寻唯是戚行触非爱境引发于苦与忧相应常求脱苦娆心业转21如那落迦寻伺一向受苦饿鬼寻伺亦尔旁生人趣大力饿鬼所有寻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触非爱境少分触可爱境多分引苦少分引乐多分忧相应少分喜相应多分求脱苦少分求遇乐娆心业转欲界诸天所有寻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触可爱境少分触非爱境多分引乐少分引苦多分喜相应少分忧相应多分求遇乐少分求脱苦娆心业转22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一向欣行一向触内可爱境界23一向引乐一向喜相应唯求不离乐不娆心业转

注释

体性此处指寻伺各自的本质性

行相伺运行相状

等起与寻伺同时起动者指语言

不深推度所缘对所缘的对境事理不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匆草粗浅

心所法中的遍行法意即思寻尚能寻思求取善无记境

心所法中的别境法即智慧能推求决定断却疑念达到对佛理真实的善法抉择

名身两个字构成的词如白莲汉文佛典静虑单字构成的词佛家称为名如莲三个名以上称为多名身如白莲花初静虑汉文大藏经

句身即句子佛家称为名字圆满即表达完整意思如白莲花妙佛典浩瀚

文身即字字母佛家称所依字即名身句身所依的字梵文即字母一说两个字母才能称文身

于此所缘寻求行相相对文义境内心运行状态是粗略匆忙推求寻思的

于此所缘伺察行相相对文义境内心运行状态是深入严谨精密审察的

如前说如前面意地中说即分别所缘的七种分别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伺决择者意即对寻伺与否的判断确定非指寻伺判断选择的功能

伺即分别耶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吗?此处分别指所分别的种种内心活动现象

分别即寻伺耶一切心心所法都是寻伺吗?

伺必是分别伺必然是心心所法所摄

有分别非寻有的心心所法并非寻

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而非寻所余下的一切三界心心所指除开了出世智和寻伺的心心所出世智无分别所以不属于分别了的心心所

此处行指寻伺的愁戚与欣悦所摄

唯是戚行全都是愁戚性的运行指地狱众生只得受苦无乐的心态表现于寻

21娆心业转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的作业导致的流转□□音扰烦扰

22娆心业转此处指欲界诸天也有娆心业转是因为欲界诸天业转仍不离贪爱欲所以不免烦恼生

23一向触内可爱境界自始至终缘触内心可爱的境界即禅定中内证体认的精神境界

译文

其次什么是从寻伺的相状方面加以确立?略语说

所缘行相等起和差别抉择流转略辨其相状即应知晓

应当知晓此相状略分有七种第一本质性第二对象第三运行相状第四同时起动者第五分类差别第六如何判定第七流转变化

伺的本质性指对事理对象不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以思寻为本质性如对事理对象加以深入推求审度即以智慧为本质性上述是应当知晓的

伺的对象指依托名身句身文身的意义为对象

伺的运行相状指对这对象匆略寻求的运行相状是寻对这对象精细审察是伺

与寻伺同时俱起的指发出的语言

伺的分类差别有七种指有相无相至不染污如前面意地说过的

伺的判定如寻伺就是一切心心所法吗?或一切心心所法就是寻伺吗?不对伺必然是心心所法的范畴或有的心心所法并非寻相对出世的智慧除开出世智能和寻其他的一切三界的心心所法都不是寻

伺的流转变化如地狱众生的寻在怎么的情状下运行?接触什么对象?由什么感受引发?与引发的感受相应的情绪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如同地狱众生畜生饿鬼欲界天初静虑地天的所有众生的寻在怎样的情状下运行?接触什么对象?由什么感受引发?与引发的感受相应的情绪是什么?企求什么?以什么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地狱众生的寻全是愁戚的运行接触不可爱的对境由苦的感受引发与忧伤情绪相应常常企求脱离苦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如同地狱众生的寻伺始终受苦饿鬼的寻伺也是这样畜生大力饿鬼所有的寻伺大都是在愁戚中运行较少在欣悦中运行大都接触不可爱的对境较少接触可爱的对境大都由苦的感受引发较少由乐的感受引发大都与忧伤情绪相应较少与欢喜情绪相应大都企求脱苦较少企求遇乐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欲界诸天众生所有的寻大都在欣悦中运行较少在愁戚中运行大都在接触可爱的对境较少接触不可爱的对境大都由乐的感受引发较少由苦的感受引发大都与欢喜的情绪相应较少与忧伤的情绪相应大都企求遇乐较少企求脱苦由不离烦扰心的贪爱欲造作导致流转变化初静虑地天众生所有的寻始终在欣悦中运行始终接触可爱的境界始终由乐的感受引发始终与欢喜的情绪相应只企求不离乐由离烦扰心贪爱欲的造作导致流转变化

原文
复次云何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嗢柁南曰

依处及与事受用正行

二菩提资粮到彼岸方便

应知建立略有八相谓由依处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声闻乘资粮方便故独觉乘资粮方便故波罗蜜多引发方便故

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者谓有六种依处一决定时二止息时三作业时四世间离欲时五出世离欲时六摄益有情时

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事者谓八种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闻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拣择昕成事八摄益有情所成事

如理作意相应寻伺求者谓如有一以法及不凶险追求财物不以非法及凶险

如理作意相应寻伺受用者谓如即彼追求财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缚不闷不著亦不坚执深见过患了知出离而受用之

如理作意相应寻伺正行者谓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长21恭敬供养利益承事于今世后世所作罪中见大怖畏行施作福受斋22持戒23

声闻乘资粮方便者声闻地中我当广说独觉乘资粮方便者独觉地中我当广说波罗蜜多引发方便者菩萨地中我当广说

注释

依处如理的各种善法依托处此处指寻伺在各种运行时有各种善法相应生

与如理的寻伺相应作的种种功德事

与如理的寻伺相应的追求轨范

正行与如理的寻伺相应的正确行为轨范

二菩提资粮资助二种修习 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菩提BOdhi彻底觉悟境界无上道二菩提二种修道指修声闻乘和独觉乘资粮修道成就须以善根功德相助如粮食资养身命

到彼岸梵语为波罗蜜多(Paramita)即指大乘六种度达涅槃彼岸的法门也就是菩萨乘的方便

方便此方便也是二菩提的中心词即为二菩提方便

决定时在决定道义时就有对佛道的信仰心相应

止息时在止息烦恼时就有对所犯错恶的羞耻惭愧心相应

作业时在造作流转时就有勤勉而无贪痴迷的心相应

世间离欲时在修世间善法离欲时就有轻适安稳心态相应

出世离欲时在修出世间法离欲时就有不放纵舍偏执的心态相应

摄益有情时在摄教利益有情众生时就有不害来生之心相应

施所成福作用事通过布施成就福利事业的事布施福利利己利他为福作用成办事业为作用

修所成福作用事通过修习 成就福利事业的事此处修主要指静虑修般若修成福的修在静虑修即指修习 慈舍四种无量心以上三事为福事即成就福利事

闻所成事通过听闻学习 成就的事此处听闻内容主要指五明知识技能参见后面第十「闻所成地」

思所成事通过思惟抉择成就的事此思惟抉择对象主要指法义道理

余修指成福修以外的修习 如静虑修除修四无量外其他所修的方便善巧法如五蕴等为余修以上闻余修为智事旨在成就修佛道所具有的智慧修养

拣择又作择灭即以智慧力判断选择断灭烦恼达到寂灭

贪爱欲导致扰心生烦恼为染即污染清净的心性

21了知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长深知父母养育的恩惠沙门出家修道的虔诚婆罗门及家族长的尊胜

22受斋接受奉行斋法斋法佛家为清净心性施设的律条

23持戒遵守戒法佛家为约束行为所设立的律条清心禁身之律法统称为斋戒

译文

又次什么是从寻伺趋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略语说

依处以及事受用正行还有两种菩提资粮和到达涅槃彼岸的方便法门应当知道此方面的确立大略通由八种相状指各种善法依托处种种功德事企求的轨范受用的轨范行为的轨范资助二种修习 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度到涅槃彼岸的法门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各种善法依托处有六种第一在决定道义时第二在止息烦恼时第三在造作流转时第四在修世间善法离欲时第五在修出世间法离欲时第六在摄教利益有情众生时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种种功德事有八种第一通过布施成就顺利事业的事第二通过持戒成就福利事业的事第三通过修习 定慧成就福利事业的事第四通过听闻学习 成就的事第五通过思惟抉择成就的事第六通过其他的修习 成就的事第七以智慧抉择断灭烦恼证得真如的事第八通过摄教利益有情众生成就的事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企求轨范意指如追求财物通过合法度和不凶险的方式不能用非法度和凶险的方式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受用轨范指如在将财物追求到后不乐得享受不守财不舍不爱财不已不被随得到财物生的烦恼束缚不因考虑得失生闷不享用无度也不固执随起的种种邪见深知随财物来的过咎祸患深明出世脱离尘世烦恼的真理来轨范自己的受用

与趋向善性真理的寻伺相应的行为轨范指如深知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族尊长等的尊胜恭敬地供养他们承担有利他们的事在今世后世作的罪过中见到果报的苦痛产生大的恐怖畏惧心从而行布施作福事受斋法持戒禁

资助声闻乘修习 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我将要在「声闻地」中详说资助独觉乘修习 觉悟道成功的善根功德我将要在「独觉地」中详说度到涅槃彼岸的法门我将要在「菩萨地」中详说

原文
复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嗢柁南曰

执因中有果显了有去来

宿作因自在等害法

边无边矫乱计无因

最胜吉祥由十六异论

由十六种异论差别显不如理作意应知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等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

因中有果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常常时恒恒时于诸因中具有果性谓雨众外道作如是计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显示因中具有果性?答由教及理故教者谓彼先师所造教藏随闻转授传至于今显示因中先有果性理者谓即如彼沙门若婆罗门为性寻思为性观察住寻伺地住自办地住异生住随思惟观察行地

彼作是思若从彼性此性得生一切世间共知共立彼为因非余又求果者唯取此因非余又即于彼加功营构诺所求事非余又若彼果即从彼生不从余生是故彼果因中已有若不尔者应立一切是一切因21为求一果应取一切应于一切加功营构应从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施设故22求取故23所作决定故24生故25彼见因中常有果性

应审问彼汝何所欲?何者因相何者果相?因果两相为异不异?

若无异相便无因果二种决定26果二种无差别故因中有果不应道理若有异相汝意云何?因中果性为未生相为已生相?若未生相便于因中果犹未生而说是有不应道理若已生相即果体已生复从因生不应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绿果生

又有相法27于有相法中由五种相方可了知一于处所可得如瓮中水二于所依可得如眼中眼识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体不由彼度四即由自作业可得五由因变异故果成变异或由缘变异故果成变异是故彼说常常时恒恒时因中有果不应道理

由此因缘彼所立论非如理说如是不异相故异相故末生相故已生相故不应道理

从缘显了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诸法性本是有从众缘显不从缘生28谓即因中有果论者及声相论29者作如是计何因缘故因中有果论者见诸因中先有果性从缘显耶?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

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复从因生不应道理然非不用功为成于果彼复何缘而作功用30?岂非唯为显了果耶?彼作如是妄分别已立显了论

应当问彼汝何所欲?为无障缘而有障碍为有障缘耶31?若无障缘者无障碍缘而有障碍不应道理若有障缘者属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不应道理譬如黑闇障瓮中水亦能障瓮若言障缘亦障因者亦应显因俱被障故而言但显因中先有果性不显因者不应道理

复应问彼为有性是障缘为果性耶?若有性是障缘者是即有性常不显了不应道理因亦是有何不为障?若言果性是障缘者是则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种子果是茎等因)是即一法亦显不显32不应道理

又今问汝随汝意答本法与显为异不异33?若不异者法应常显显已复显34不应道理若言异者彼显为无因耶?为有因耶?若言无因无因而显不应道理若有因者果性可显非是因性以不显因能显于果不应道理如是无障缘故有障缘故有相故果相故显不异故显异故不应道理

是故汝言若法性无是即无相若法性有是即有相35性若是无不可显了性若是有方可显了36不应道理

我今当说虽复是有不可取相谓或有远故虽有而不可取又由四种障因障37而不可取复由极微细故而不可取或由心散乱38而不可取或由根损坏故而不可取或由未得彼相应智故而不可取

如因果显了论不应道理当知声相论者亦不应理此中差别者外声论师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声相常住无生无灭然由宣吐方得显了39是故此论如显了论非应理说

注释

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本论在不如理门的论述中批驳了十六种外道言论驳论中闪烁的辩证法和运用逻辑之娴熟自如使此部分文字极为生动可观佛家智光耀然纸表因篇幅所限本注译仅选了第一二异论

因中有果显了参见后文

有去来即去来实有论此论认为过去未来性相实有本论(即瑜伽师地论)依据生灭无常的理论破之

计有我论此论认为众生有自身实有常住的主宰(我)佛家依据五蕴假合为虚诸法因缘无常等义理破之在佛籍中破我的文字随处可见

计常论认为我与世间皆实常住本论用诸行无常生灭流转义理破之

宿作因此论认为现世所受的苦完全是由过去世作业招致不承认现世功用感果本论则证明现世法大量由现世功用导致以破此论的偏执

自在等此论认定凡世间众生所受一切都是大自在天大梵天等实有永住者变化所作本论用大自在天等与世间的矛盾或不平等破之

害法此害为正法论是指某些婆罗门在祭祀中施咒施杀畜食称祭祀的被杀的相助的都能升天本论揭露了这帮婆罗门的虚伪(指责其实想食肉)和咒术的悖理

边无边此论者在禅定中生世间有边或无边的念想本论以世间的成住坏空理义驳之

矫乱此不死矫乱者自称依不死净天(有善清净天)无乱而转问他们为什么能如此回答则矫乱无理本论剖析他们的矫乱出于种种邪见

无因无因论者否认我及世间生有因本论以他们自身行为的因果先后关系驳之

此断见论者认定身死后一切断灭本论以五蕴体生生灭灭相续的义理破之

此空见论者认定无有一切诸法实体即否定世间一切现象以及诸法实相的存在本论以世界安立的存在以及空见论在阿罗汉问题上的自相矛盾破之

最胜此妄计最胜论者自视婆罗门为最胜种贬斥其他种姓本论从众人的出生作业工巧业处都平等以及都必须修道才能证菩提破之充分体现了佛家的平等思想

此妄计清净论者提出获得涅槃第一清净的方式如升天享受妙欲恒河沐浴狗戒牛戒油墨戒本论以此论者种种方式均未完全脱欲驳之

吉祥此妄计吉祥论者供养日月星辰诵咒烧表企求吉祥本论以世事兴衰为净不净业果报非日月星辰所作加以驳斥

常常时恒恒时于诸因中具有果性这是因中有果论要言这一命题还包含因中先有果的属命题因果律本有先后此论者认为果不在后一时间中而存在先一时间中或与因俱时

雨众外道僧佉耶派(Samkhya-school)即数论派的大弟子十八部主

异生凡夫名因凡夫在三界六道轮回受种种变异果报得此名

彼果即从彼生那果就从那因生如黄豆芽就从黄豆生黄豆又从黄豆种子生此句与「从彼性此性得生」著意不同「从彼性此性得生」强调彼因是此果因此句强调彼果是彼因果以上是因中有果论的四条依据

21应立一切是一切因应该确立一切现象是一切现象的因因中有果论者坚持因与果完全同一论不然就不承认因与果的必然联系于是就有了他们对因果问题的此条及如下的四条推论

22由施设故由于确立此因彼果此指「从彼性此性得生」

23求取故由于须从此因求彼果此指「求果者唯取此因」

24所作决定故由于通过对此因的劳作加功才决定此果生此指「即于彼加功营构诸所求事」

25生故由于彼果须彼种生此指「彼果即从彼生」

26若无异相便无因果二种决定如果因果相状没有差别便不存在将因果区分为二种的判定

27有相法即有为法即有造作因缘而呈现相状的诸现象

28一切诸法性本是有从众缘显不从缘生佛家义理是因待缘果生而显了论者从因中有果论走向另一极端完全否定因的决定作用将果与缘完全同一

29声相论此外道认为声以缘而显声体本有

30非不用功为成于果彼复何缘而作功用声相论者以声为例说声这种果就显现在对乐器操作(即用功营构)中声本身是一种实体不是由因待缘生他们把对声相分析的错觉推广为一种哲理

31为无障缘而有障碍为有障缘耶是无障蔽性的能使事物外现的外缘接事物却显示有障碍的果还是有障蔽性的不使事物外现的外缘接事物?障障蔽佛家以有障缘无障缘显果的矛盾来驳从缘显了论

32若言果性是障缘者是则一法亦因亦果是即一法亦显不显如果说果体性是被有障蔽性的缘接显示然而同一种事物现象既是因又是果这就成了同一种事物现象既被显现又不被显现按显了论逻辑果先从缘显不显因如果缘是有障的果显示在缘上便显现成被障(即不显现)而因则因为不在缘上显示所以不被障佛家则指出一种事物现象往往是既为因又为果的(如豆芽既是豆的果又是豆株茎的因)如一事物作为果显示于障缘则不能现前而这一事物同时又作为因不显示于障缘又可以现前于是同一事物陷入又显又不显的悖论

33本法舆显为异不异因中先有果性论与从缘显了论是相异的还是不相异的本法指因中有果论者及声相论者的基本论点--因中先有果论

34若不异者法应常显显已复显如果因中先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不相异那应当果法常常显示既从因中得到显示了又从缘中再得到显示这就不合道理

35若法性无是即无相若法性有是即有相若事物现象本性是无这就是无相若事物现象本性是有这就是有相佛家否定这种说法佛家认为事物现象的自相可以得到才称为有相还没有得到称为无相但这并不能认定那事物现象本性的有无如果未生时虽相不可得但有因性说它无相则可说它性无则不可

36性若是无不可显了性若是有方可显了事物现象本性如果是无不可显出本性如果是有才可显出此处显当然也是指从缘显佛家指出果性虽未显出但因性并非无所以此言也不合道理

37四种障因障即覆蔽障隐没障映夺障幻惑障障蔽参见前面有关注释

38心散乱内心散乱不专注心散乱即使有相也取不了

39声相常住无生无减然由宣吐方得显了声相论者把声相视为永恒实有的实体把喧吐才显的特殊现象抽象为哲理所以不合道理

译文

又次什么是从寻伺悖离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确立呢?略语说

执著因中有果显了有去来宿作因自在等害法边无边矫乱主张无因最胜吉祥这是十六种外道的不同言论

通过十六种外道的不同言论与本论的种种差别来显示悖离善性真理是应当知晓的哪十六种?第一因中有果论第二从缘显了论第三去来实有论第四计我论第五计常论第六宿作因论第七计自在等为作者论第八害为正法论第九有边无边论第十不死矫乱论第十一无因见论第十二断见论第十三空见论第十四妄计最胜论第十五妄计清净论第十六妄计吉祥论

因中有果论指的是如有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每一时间自始至终在众因中具有果的体性这讲的是雨众外道作这样的度想什么缘故那众外道生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显示众因中具有果的体性?答由于教传和理论教传原因指那些外道先师造下教义典藏门徒随师听教辗转传到现在奉立因中先有果性的教义理论原因指有的沙门或婆罗门作匆略推寻性的思寻作细致察纠性的思考局限在有贪欲的寻局限在自持辩才立论的境地局限在凡夫无明的境地局限在无圣贤引导的自己随意思惟推究的境地

他们作这样的思考如果依从甲体性乙体性才得产生那么世间一切人都知道并确立甲是乙的因不会立其他的什么为因又求取乙果的人只会取这甲作为因不会取其他的什么作为因又随即在甲上进行种种劳作加功而不是对其他的什么进行劳作加功又如那甲作为果就只依从那甲的因产生不依从其他的什么产生所以那果在因中先已有如果不是这样就应当把一切现象作为一切现象的因为求得一种果就应该取一切现象作为因应对一切事物进行劳作加功应该是从一切事物中生出一切果由于经如此确立甲因乙果由于须从甲因求乙果由于须通过对甲因的劳作加功才决定乙果生由于甲作为果又依从甲的因生出他们便认定因中常有果的体性

应细问他们你们希求什么?什么是因相?什么是果相?因果两种相是异还是不异?

如果因果二相不异便不存在将因果区分为二种的判定由于因果两者没有差别说因中有果就不合道理如果因果相有差别你们如何想?因中的果体是未生相还是已生相?如果是未生相在因中果的体性就还没有生出然而你们说成是因中已有果体性就不合道理如果说果是已生相即在因中果的体性已经生成然而你们的理论意味著果体性须再次从因中生出这就不合道理所以因中并非先就有了果体性而是果体性先要有因因在其他有关条件具备并起作用后才生成果

又存在有造作因缘呈现相状的诸现象对这些现象须通由五种相状才能详知第一通由处所可以得知如瓮中的水第二通过识别现象所依赖的识体可以得知如眼中的眼识第三通由自身体相可以得知如因自体种子成熟不须经由其他因素度成第四通由自己的造作可以得知第五由于因发生变异果也会随著变异或者由于有关条件发生变异果也会随著发生变异所以他们说每一个时间自始至终因中有果不合道理

由于这些原因他们所确立的言论是悖离善性真理的说法如此有不异相异相未生相已生相的缘故都使他们的说法不合道理

从缘显了论指的是如有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些言论一切事物现象体性本是实有一事物现象就从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中显示出来不是在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作用下由因生成这讲的就是因中有果论者和声相论者作这样的度想什么缘故因中有果论者认定众因中先有果的体性从各种相关条件的其他事物现象中显示出呢?答由于教传和理论教传的原因如前文所说理论的原因指的是如有一人作匆略推寻性的思寻作细致察纠性的思考详说也如前文

他们这样思考果先就有了又再从因生成就不合道理然而不劳作加功就不能办成果那果还能通过其他什么方式作用形成果呢?难道不是只从相关条件的事物现象显示果吗?他们作出如此分析后就确立了从缘显了论

应当问他们你们希求什么?是无障蔽性的能使事物外现的外缘接事物却显示有障蔽的果还是有障蔽性的不使事物外现的外缘接事物显示有障蔽的果?如果是无障蔽性外缘接因素无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有障蔽的果不合道理如果是有障蔽性外缘接因素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不障蔽的果对于与果密切联系的因为什么不障蔽?因为因与果都是现象存在所以因不被障蔽不合道理譬如黑闇既障蔽瓮中的水也障蔽瓮如果说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也障蔽因那么它也应显示果与因都被障蔽然而却说只显示因中先有果体性而不显示因这就不合道理

还应问他们是存在的现象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还是果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如果是存在的现象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这就成了存在的现象体性常常不能显现出所以不合道理因的体性也是存在的现象体性为什么不被障蔽?如果说是果的体性被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显示然而同一事物现象既是因又是果体性(例如芽既是种子的果又是茎等的因)这就成了同一种事物现象既被显现又不被显现所以不合道理

现在又问你们随你们的言意作答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是相异的还是不相异的?如果是不相异的果性事物现象应该是常常显示的既从因中显示了又从外缘接事物中显示不合道理如果说是相异的那从外缘接事物中显示出的是有因体性还是无因体性呢?如果说无因体性没有因却显出果体性不合道理如果有因只有果体性可以显示不是因体性可以显示因不能显示因只能显示果与有因相悖所以不合道理如此无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有障蔽性的外缘接事物存在的现象相状果体性相状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不相异因中有果论与从缘显了论相异都使他们的说法不合道理

所以你们说的如果事物现象本性是无这就是无相如果事物现象本性是有这就是有相事物现象的本性如果是无就不可能显示出事物现象的本性如果是有才可能显示出不合道理

我现在应当说虽然有的事物现象还是有存在的相状的但是人们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指的是或者由于存在的事物现象极远虽然存在却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又由于有四种障碍人们获取事物相状的因素作用而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又由于存在的事物现象极其微细而不能获取它们的相状或者由于人心散乱不专而不能获取事物相状或者由于人的根体损坏而不能获取事物相状或者精深崇高的义理虽也有相但是不具备相应的智慧也获取不了

如果因中有果论从缘显了论不合道理应当知晓声相论也不合道理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外道声相论师心起如此见解确立如此言论音声的相状是恒常存在的既无生又无灭然而只有通由宣发吐出才能显示出所以此论如同从缘显了论是不合道理的言论

原文
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谓由三种杂染应知何等为三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

烦恼杂染云何嗢柁南曰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

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

烦恼分别者或立一种谓由烦恼杂染义故或分二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三种谓欲系色系无色系或分四种谓欲系记无记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或分五种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六种谓贪无明或分七种谓七种随眠一欲贪随眠二瞋恚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或分八种谓贪无明见及二种取或分九种谓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21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22……

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 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

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23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数习 故者谓由先植数习 力势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诸烦恼生

烦恼位者略有七种一随眠位二缠位三分别起位四俱生位五软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缘故烦恼随眠之所随眠一由种子随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24

烦恼门者略由二门烦恼所恼谓由缠门及随眠门缠门有五种一由不寂静住故二由障碍善故三由发起恶趣恶行25四由摄受现法鄙贱26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何随眠门所恼?谓与诸缠作所依故及能引发生等苦故又由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碍应知谓邪解了27不解了28解了不解了29邪解了迷执30彼因依处31彼怖所生32任运现行故

云何烦恼上品相?谓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种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续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恶业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毁犯一切所有学处由生故者谓由此故生于欲界苦恶趣中由相续故者谓贪等行诸根成熟少年盛壮无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谓缘尊重田33若缘功德田若缘不应行田而起由起恶业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以增上适悦心起身语业由究竟故者谓此自性上品所摄最初软对治道之所断34

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想倒者谓于无常不净无我中起常我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著心倒者谓即于彼所执著中贪等烦恼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谓无明颠倒体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35见取戒禁取及贪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慢及疑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随眠随烦恼暴流株杌常害所有恶行有诤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枙36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37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38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39能令所欲常有匮乏40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诺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著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

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41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人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舍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42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注释

杂染施设建立关于杂染的研究是佛学的重要内容在法相唯识学中尤为重要本论论述此门的篇幅有整整三卷本注译只选取了第一烦恼杂染的重要部分

烦恼杂染烦心恼意的杂染此杂染属于精神方面是杂染的主要部分

业杂染造作杂染此杂染属于行为方面

生杂染受生流转杂染此杂染属于生死果报方面从属于烦恼杂染业杂染

上品最严重者佛家习惯将现象的程度按重一般定为上品中品下品

头倒摄是非颠倒的烦恼范畴

差别指烦恼作用的类别与前面说的分别不同分别指烦恼的种种分类法

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当烦恼法产生的时候心不寂静的相状就自然地生起自然起再不须有其他因缘而与烦恼俱起

见道所断由见道所断灭的见惑烦恼见道初生无漏智观照真谛(苦道)理即初明佛理真谛见惑理不明

修道所断由修道所断灭的事惑(或思惑)烦恼事惑事(善恶)不明

欲系将众生羁在欲界的烦恼或被欲界烦恼羁绊的烦恼不能解脱如羁绊如下类推

欲系记无记羁在欲界的不善的和虽覆障善道却是非善非不善的烦恼无记此处指有覆无记

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色界无色界没有善非善记只有有覆无记

见苦所断能照见(明识)苦圣谛(四圣谛之一)从而断绝的烦恼如下类推

见道所断能照见道圣谛所断绝的烦恼此处与前面的「见道所断」不等义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实际上是前文「见道所断」一分为四下文「修道所断」则与前文「修道所断」义同

随眠有多种解释小乘视为烦恼的异名因为烦恼随逐有情束生增强他们的昏滞大乘唯识论则说诸烦恼附身作为种子眠伏在阿赖耶中可生起一切烦恼缠因此随眠可简译为烦恼种其中欲贪为欲界贪有贪为色界无色界贪

二种取即见取戒禁取固执地以劣见(悖理)为胜见(契理)是见取固执地遵守外道邪戒条以为可以成就胜功德是戒禁取佛家视为烦恼总名义即执取对象境贪爱不舍

能结合苦为结

取结修难成正果的事和合苦

萨迦耶见StkaYadarsama又名萨迦耶达利瑟致意译为有身见身见身见包括我见和我所见即不知己身实为五蕴和合的虚假物执著地认为我实有及身边他物实为我有

21边执见即边见参见前面作意地有关注释

22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具体划分如下欲界十种烦恼各具四种迷执谛(即迷苦道)合四十种色界无色界只有九种烦恼(除恚)各具四种迷执谛合七十二种以上烦恼共一百一十二种为见道所断又欲界对治修中有萨迦耶见边执见无明等六烦恼迷执色界无色界中各只有五烦恼迷执(除恚)合十六烦恼为修道所断两类所断烦恼共一百二十八种

23顺烦恼境界现前即境界现前顺生烦恼如可爱境界出现在面前顺生贪爱不可爱境界出现在面前顺生瞋恚非可爱非不可爱境界出现在面前顺生痴迷

24由彼增上事故由于烦恼生起后又使得随伏的烦恼种子性更坚因此使得烦恼无从退转

25发起恶趣恶行烦恼起使人作种种恶行死后堕入各种恶趣(地狱畜生鬼)

26摄受现法鄙贱烦恼致使人陷入种种鄙贱处境如退失正法被正人呵斥等

27邪解了具体指身见边见邪见

28不解了具体指无明

29解了不解了具体指疑

30邪解了迷执具体指见取戒禁取等

31彼因依处那以上的一切妄念产生于对妄念产生的因缘迷惑具体指对苦谛集谛迷惑不解

32彼怖所生那以上的一切妄念产生于对怖畏果报受生的迷惑具体指对灭谛道谛的迷惑怖所生也作怖畏生众生因生妄念作不善行果报受生恶趣遭罪明理人就会产生对果报受生的恐怖畏惧心理

33又作福田佛家将应供养者加以供养从而得福报比做种田一般分为三种报恩田(即尊重田)对父母师长功德田对佛僧三宝贫穷田(即不应行田)对贫穷困苦人

34最初软对治道之所断初级的不离利养断烦恼法加以断绝的烦恼欲界不离利养对人有无形的(软性的)伤害对治针对性断烦恼

35边执见一分边见中的一部分边见包括常见断见此处具体指常见

36同厄(□音饿)木节引申为困厄此处比喻障碍断绝烦恼

37株杌(□音务)矮杂木田中有矮杂木不利耕植比喻有了烦恼身心便难以从善

38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由于烦恼起后使身心呈不寂静相长远地随逐称作箭此箭能远达比喻烦恼影响人的久远此处远指久远非指远离

39因对受用无满足心常恐贫乏的心态称为匮

40匮乏形容烦恼使得所企求的是乖离非爱的事物此义不同前面的匮

41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使众定地的善法退失胜善法此处指修到定地所获得的善法

42自胜义利修证自身涅槃具有大功德自胜义修证自涅槃具有大功德可乐无祸患诸等持同有舍运行的静虑诸等持还有一种四分法指修定达到的境界四方面还有一种五分法指五种无漏无染的圣智相的等持还有一种五分法指诸圣贤对境专注一心的具有寻寂灭的等持还有一种是有主导因和辅助因的无漏无染的正等持还有一种是像金刚一样坚丰能摧伏一切烦恼的等持还有有学的无学的超出于小乘的有学和无学境界的等持所说的等至指在修定的过程中用所掌握的真谛作五种针对性观照以断离各种烦恼达到内心安和平等具有八种以殊胜思惟判断治伏所缘对境的等至从十方面对徧一切处作殊胜思惟判断治伏所缘对境的等至无色界四天处等至修习 背离一切念想的无想寂灭诸心心所法的等至修习 灭尽一切念想定等等至

译文

又次什么是从种种善恶杂染现象俱起方面加以确立?指由三种善恶杂染现象确立哪三种?第一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第二造作的善恶杂染现象第三受生流转的善恶杂染现象

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是什么?略语说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

应当知晓烦恼的善恶杂染现象的确立通由烦恼的本性分类成因不同阶段恼门严重相状见解是非颠倒范畴作用差别各种过咎祸患有关的解释应该知晓

烦恼的本性指如果烦恼现象产生时心不寂静的相状就自然地生起由于那不寂静相已经生起心便以不寂静的运行状态连续流转这叫概略说明烦恼的本性

烦恼的分类有的确立一种以烦恼杂染善恶污染心性的涵义为依据有的分成二种指由见道断绝的见惑烦恼由修道断绝的事惑烦恼有的分成三种指将众生羁在欲界的烦恼羁在色界的烦恼羁在无色界的烦恼有的分为四种指将众生羁在欲界的不善和无记的烦恼羁在色界的无记烦恼羁在无色界的无记烦恼有的分为五种指见苦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集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灭圣谛所断绝的烦恼见道圣谛所断绝的烦恼由修道断绝的事惑烦恼有的分为六种指对三界尘世生活贪爱执取对痛苦或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对众事理不能明解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有的分为七种指七种随身不离藏伏在阿赖耶识的烦恼种第一欲界贪爱执取尘世生活的烦恼种第二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的烦恼种第三色界无色界贪爱执取尘世生活的烦恼种第四傲慢不让的烦恼种第五不明解众事理的烦恼种第六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的烦恼种第七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的烦恼种有的分为八种指对三界尘世生活贪爱执取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对众事理不能明解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以及二种对外境的执取贪爱有的分为九种指九种结合苦的烦恼第一结合苦的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第二结合苦的对痛苦不顺利的愤恨不忍第三结合苦的傲慢不让第四结合苦的对众事理不能明解第五结合苦的对是非真假见解颠倒错误第六结合苦的修难成正果的事第七结合苦的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第八结合苦的对他人成就的嫉妒第九结合苦的秘藏财物吝惜不舍有的分为十种第一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第二执著偏见第三否定因果报应义理的邪恶见第四执取各种悖理见解以为最胜第五对外道戒律的恪守第六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第七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第八傲慢不让第九对诸事理不能明解第十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有的分为一百二十八种烦恼等指上面说的十种烦恼在三界中各别相对十二种对真谛的蒙昧形成一百二十八种烦恼……

烦恼形成原因指六种原因第一由于依托的因素第二由于缘接的对象第三由于亲近他人第四由于闻受邪教第五由于反复熏习 第六由于内心调动由于这六种原因才生起诸烦恼

由于依托的因素指由烦恼种子发起众烦恼由于缘接的对象指外缘接境界出现在面前顺生烦恼由于亲近他人指由于跟随不善的人学习 由于闻受邪教指由于闻受非真正的道法由于反复熏习 指由于现行烦恼反复猛力熏习 先时植下的种子由于内心调动指内心发起违悖善性真理的趋向众烦恼产生

烦恼的阶段概略分为七种第一种子阶段第二烦恼缠身不脱的阶段第三类别产生的阶段第四各种烦恼一起产生的阶段第五欲界烦恼阶段第六欲界天烦恼阶段第七上界天烦恼阶段由于二种缘故烦恼种子随身伏藏相续不断第一由于烦恼种子始终随附逐身第二由于烦恼生起后又使得随伏的烦恼种子性更坚

烦恼的恼门概略说由二种门烦恼恼心指由缠身不得出离的门及烦恼种门恼心缠身不得出离的门又分为五种第一由于心处在不寂静状态第二由于障碍善法第三由于发起使人死后堕入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的种种恶作第四由于使人陷入种种鄙贱处境第五由于能感招受生果报等等苦什么是烦恼种门恼心?指烦恼种成为缠身不得出离的烦恼所依托的因素和能引发受生果报等等苦此又由七门恼心一切烦恼对于见解和修习 能成为障碍是应当知晓的指由于错讹见解由于对四圣谛(苦道)蒙昧不解由于对佛法圣谛疑虑不决由于迷执错讹见解由于对以上妄念产生的因缘(苦谛集谛)迷惑不解由于以上妄念产生于对怖畏果报受生的迷惑由于修道断绝的一切烦恼自然地现行

什么是烦恼的严重相状?指烦恼现行猛利难伏的相状和对微劣事现行加重的相状此相概略说有六种第一由于毁犯第二由于受生第三由于连续流转第四由于种种事第五由于起恶造作第六由于不完全出离由于毁犯指由于此烦恼缠身毁坏一切对真理正道的学习 由于受生指由于此烦恼死后只能生在欲界受苦的恶趣中由于连续流转指被对三界贪爱执取等烦恼支配的人诸根成熟的从少年阶段到壮年阶段的人缺乏菩提种子的人由于种种事引起指面对父母师长不尊重面对佛法僧不积功德面对贫穷困苦的人不施恩救济由于起恶造作指由于此烦恼缠身凭著很强的适悦感受起行为语言的恶行由于不完全出离指此烦恼属于严重范畴用初级不离利养的方法加以断绝没有什么功效

烦恼的见解是非颠倒范畴指的是七种颠倒第一在思惟上颠倒第二在见解上颠倒第三在心识上颠倒第四将无恒常不变倒视成恒常不变第五将苦的倒视成乐的第六将不清净的倒视成清净的第七将无真实的我倒视成有真实的我在思惟上颠倒指对无恒常不变不净无真实的我起常我妄想性的分别在见解上颠倒就是指对那以妄想分别出的事理内心认可乐受并形成执著不舍的烦恼在心识上颠倒就是指那执著不舍的烦恼中的贪爱尘世等烦恼应当知晓烦恼概略分为三种有的烦恼是根本颠倒烦恼有的烦恼是自体颠倒烦恼有的烦恼是流转相续性质无变的颠倒烦恼根本颠倒的烦恼指不能明解诸事理自体颠倒烦恼指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执取种种妄见认为最胜对外道戒律的恪守和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流转相续性质无变的颠倒烦恼指否定因果报应义理的邪恶见解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对痛苦不顺利愤恨不忍傲慢不让及对佛道真理疑虑不定这些中间认定我实有及身边物为我实有是将无真实的我倒视为有真实的我执著偏见中的一部分是将无恒常不变倒视为恒常不变执取种种妄见认为最胜是将不清净的倒视为清净的对外道戒律的恪守是将苦的倒视为乐的对三界尘世生活的贪爱执取通有二种颠倒指将不清净的倒视为清净的将苦的倒视为乐的

烦恼的作用差别有许多种差别应当知晓指结随眠随烦恼暴流株杌常害所有恶行有诤炽然稠林拘碍这些种类烦恼的作用差别应知这些烦恼作用中能结合苦所以称作结使得奉善行不自在所以称作缚一切世间强化的烦恼种子随附逐身所以称作随眠烦恼一旦从心生反过来使心不得解脱所以称作随烦恼烦恼起反复相续不绝所以称作缠烦恼像深广难渡的流水使人无奈地顺流漂溺称作暴流奉种种邪法障碍出离所以称作枙能取来自身果报苦趣连续不断所以称作取使人难以解脱所以称作系覆蔽真实义理所以称作盖像矮杂木坏稼田烦恼生就阻碍人从善所以称作株杌心性受污染所以称作垢长久地毁害人所以称作常害烦恼使身心呈不寂静相并长远地随附逐身称作箭能摄取五蕴不舍所以称作所有使种种不善行依托烦恼生所以称作根作为种种邪行的本因所以称作恶行心意识缘境流散动乱生杂染所以称作漏因对受用无满足心常恐受贫乏所以称作匮使得所企求的是乖离不可爱的事物所以称作烧使人愁苦衰损所以称作恼能成为斗讼争执的动因所以称作有诤像烧薪柴一样地毁掉所有积集的种种善根所以称作火如大热病烧恼身心所以称作炽然取种种苦蕴密稠如林所以称作稠林能使众生乐著种种尘世的妙欲而且能障碍人修证超尘出世法所以称作拘碍

烦恼的过咎祸患应当知晓烦恼有无数的过咎祸患指烦恼生起时先恼乱人的心其次使人对所认识的对象事理发起是非真假颠倒的见解使得种种烦恼种子都得以坚固使得众烦恼互相引发作相同性质的连续流转能引起对自己的毁害能引起对别人的毁害既引起对自己的毁害又引起对别人的毁害使人生现世罪生后世罪既生现世罪又生后世罪使人承受那受生身的身心忧苦能引来果报受生等种种大苦能使烦恼逐身流转不绝从而远离出世涅槃的欣乐能使人修习 定地所获得的众善法退失能使人的资财衰损散失能使人处在大众中不能无畏恐惧而没有威仪能使人的鄙恶名称十方流传经常受到智者的诃责批评能使人在临终时产生大的忧伤悔恨使自身坏死后堕落到众恶趣在地狱中受生使人不能修证得到具有大功德的自身出世涅槃如此等等过咎无量无边